丁宁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预备役部队从无到有,经历了多次飞跃发展和制度改革。分析我军预备役现有制度的优缺点,针对军民融合、创新编组模式、完善法规制度等方面下大力度创新改革,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预备役部队 体制改革
正文
一、我军预备役部队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49年——1955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保卫地方秩序,建立国家动员基础……”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其中第五条规定:“兵役分现役和预备役……”,自此我军预备役制度正式建立。
(二)完善发展阶段(1955年——2005年)
1955年8月,国防部发布《关于组建预备设师的命令》,按照现役陆军师编制,在全国组建了10个预备役师,接收预编了11万预备役士兵。1958年3月,预备役训练师集体转业或撤销。1983年5月,为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实现平时少养兵、少花钱,战时多出兵、快出兵的要求,各大军区相继组建预备役部队。1993年,我军提出了军队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着力提高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遂行各种任务的能力。
(三)体系建设阶段(2005年——2013年)
2005年1月的“厦门会议”之后,我军开始多军种、多任务的开展建设预备役力量。这次会议之后,标志着全军预备役力量建设已经开始步入多元化体系建设阶段。
(四)改革发展阶段(2013年——今)
2013年9月,习主席站在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全局高度,提出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预备役部队作为寓军于民、兵民一体的武装力量,按照改革强军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新趋势、军队使命任务新拓展和市场经济新形势,进一步提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
二、我国预备役部队发展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预备役力量中职能任务的配比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军预备役部队以直接参战作为基本职能任务,并以此部暑各项建设。新时期新阶段,面临世界军事发展变革,要求预备役部队职能任务由直接参战为主向支援保障作战为主的转变,由应战为主向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转变。同时,预备役部队在参加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任务还不够具体明确,与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和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編组模式单一,难以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科学编组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一条基本准则。当前,我军预备役部队主要在划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人员和装备物资的编组,难以满足整组建设的需要,直接导致有兵难编、有编无兵、兵员超龄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军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水平的提升,既不能适应预备役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也落后于世界军事强国预备役部队发展步伐。
(三)法规建设不健全,工训矛盾突出。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下,预备役训练易于统一组织实施,工训矛盾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经济为主体的不断深入发展,预备役部队工训矛盾日益突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要求预备役部队必须依法管理。目前,预备役部队法规建设中依法建设观念不强,各级在预备役部队建设中依靠行政指令实施指导、管理的色彩比较浓厚,通过法规、经济、政治和行政等综合性手段进行管理与建设的意识淡薄。同时,预备役部队依法建设情况没有合理纳入各级法规督查范围,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存在力度不大、标准不一、执行难等问题,影响了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直接导致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滞缓。
三、我军预备役力量建设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向
(一)调整职能任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随着战争形态和现代化作战体系的建立,集中精锐力量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形式,预备役部队直接参加作战的机会减少,抗灾维稳和后勤保障的任务将成为预备役部队的主要职能使命。现阶段,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因素日趋多元化,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重大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突发情况,对我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预备役部队必须能够应对这一系列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同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着力优化内部结构,增加通信、医疗卫生、网络、装备维修、技术保障等高技术岗位,确保预备役官兵急时能应急,战时能迅速投入军事任务。
(二)加强整组模式创新,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
随着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的变化,作战要素趋于高度聚合,作战单元要求功能互补,编组应遵循打什么仗,编什么兵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一要建立机动灵活的编组方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加强,要求各预备役部队之间建立互通的编组系统,确保技术兵员去到哪里,兵编到哪里,防止人才流失和缺编漏编情况。
二要充分依托民间高科技企事业单位技术发达、装备先进的优势,将地方现有的信息化装备纳入预备役部队编组范畴,有效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三要由按地域编组向依托行业编组拓展。依托国家信息、海洋、海事海监、交通、民航、科研单位等行业系统组建起预备役部队,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广泛吸纳高精尖技术人才和装备资源。
(三)完善预备役训练制度和法规。
训练法规制度是确保预备役训练能够顺利进行的依据,通过制定完善的预备役训练法规制度来确保预备役人员依法履行义务。在明确后备力量训练标准和大纲的基础上,对训练的组织落实和检查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预编单位进行政策管理,对地方领导进行法律宣讲,寓军于民,合理处理工训矛盾,一方面不影响预备役人员日常的工作生产,另一方面达到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永梅.美陆军现役与预备役部队一体化建设[J].外国军事学术.
[2] 岳胜军,于超,在深化改革中开创预备役部队建设新局面[J].国防.
[3] 应新权,闻晓歌,浅谈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国防动员法规建设[J].法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