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时期的哲学,它贯穿了整个民族认识、利用自然的全过程。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去研究环境景观设计,正是要通过研究我国古人对环境、自然的认识所形成的普遍规律,发掘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来探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试图寻找到使我国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发展中从意识与实践上延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脉与精神的可能性。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 人居环境 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及含义
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人类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与所处的客观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古埃及的陵墓、两河流域的塔庙的选址,还是美洲大陆的印第安土著居住环境的选择,都是人类对自然界改造能力和自然条件利用的反映。人类的血肉之躯与大地上的泥土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是大地养育出来的一种生命形态。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不断顺应自然、借助自然规律从而获得生存空间的历史。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中国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形成初期,实质上是寻找自然界與人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的“共鸣”关系。一般认为,在起源之初,阴阳指日光的向背;而后又引出山之南、水之北;之后引申为气候冷暖。再往后,阴阳超越了经验层面,用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如“阳负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在生活结构单一、对自然界缺乏认识的古代中国,人生活所需要而自然界没有的一切,都能通过手创造性出来。同时,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产生了“五材”的观念;以自我的活动范围为中心,产生“五方”的观念;以生产活动的时间需要,产生了“五时”的观念等等,进而演进为“五行”的学说。最早见于《国语·郑语》中,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交媾、交合)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增加、增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种种文献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尊重。
基于前人结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进行探讨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研究其产生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缘由、自然条件等因素,从而在解释阴阳五行学说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有实际可靠的依据可以支撑,进而在当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有效的体现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审美精神以及美学思想。
二、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国理想人居环境分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想维持种族的延存与发展,人必须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他们强调要努力追索天与人的相通,要按自然界的规律行事,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和一致”。
美学观念上具有主观唯心倾向,强调“意”的所指,弱化“象”的能指,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得意而忘言等。中国人注重体验,并认为体验是无法用语言、绘画等其他手段重复或传达的,必须亲历才可以有真实感受,尤其注重这种感受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对象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而产生的“自我欣赏”,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于主观情感。
(一)环境认知观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对环境的认知,是古人综合宏观天文地理和微观人体经络等诸多自然客观现象而总结提取对场所性质规律经验的认知,在数千年的人居环境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环境审美观
中国的山水审美形成归结于地理条件特征,农耕文化及民间祈福的需求和中国宗教哲学中君子比德思想和隐士文化等。
(三)环境营造观
1.取景在“借”
中国古典园林在创造整体境界使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计成《园冶》)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感效果。在建筑风格上,也力求与自然环境风格统一。
2.章回叙事
移步换形的流动性空间的产生,手段丰富。具体手法之一就是“曲径通幽”,以曲折回环的路径或游廊来组织景点,使之成为蜿蜒曲折的整体空间。除了“曲径通幽” 的运用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空间分隔与渗透,以及空间形态、风格上的对比手法。分隔则能产生变化,渗透又使变化的空间格局之间互相呼应,呈生气流动之美,成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
3.文心画境(意境蕴含)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指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融合——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意境是情景交融,而更偏重于情,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心境”,是经过自我提炼后对人生的体味,对永恒生命的认识和把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书画、园林等艺术共同的创作原则,是创现意境的重要条件。
三、中国理想环境观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从中国传统的环境认知、环境审美及环境营造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1)以时空融合的综合系统宇宙观考察环境,并赋予其道德和情感意义。
(2)以阴阳五行哲学指导的山水审美观念为审美基调。
(3)以借景等手法整合现有环境而非纯粹创造新的环境,重视整体关系甚于局部的彰显。
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人居环境的美就是生活之美,因而是有机的组合,甚至是杂合,丰富多彩,并无一定之规。艺文荟萃、综合集成是人居环境的最高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安全、生存、伦理、教化等要求,更追求一种人文意境,适应情理的追求,在哲理上具有一种“中国智慧”。
在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理论充塞现代中国环境设计领域时,我们应该在中国传统环境观念下重新发掘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态危机的出现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这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破产……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奉行互惠互利的准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和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和构建新的文明发展模式……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将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而逐步成为人类精神生活领域里的重要思潮。” 因此,中国传统环境观念中的核心理念不仅成就了文人山水艺术的独特成就,也可以给面临着当代环境危机的社会现状提供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语·周语上》
[2] 《国语·郑语》
[3] 王晓虹、申来津,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环境观》, 《求索》,2009,02:94-95.
[4] 计成《园冶》
[5] 吴良镛, 《明日之人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40-41
[6] 王建国, 《生态要素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的形成和塑造》, 《建筑师》,1998.82(6):12-20.
作者简介:夏长淼(1993-9),男,籍贯河北保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风景园林专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