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间税收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2019-01-15 05:19刘清杰任德孝
财经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所得税税负税收

刘清杰,任德孝,刘 倩

(1.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税收优惠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对地方政府提高政绩和企业提高利益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多数优惠政策游走在法律和政策法规之外,存在寻租和腐败空间。并且地区间竞相制定税收优惠降低税负的行为制造税收“洼地”,影响公平竞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被提上议程,规范法律法规之外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被确定。然而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的中国国情下,“一刀切”的治理政策无法实现预期效果,探究地区间税收竞争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规范地区间税收优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区间税收竞争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其能力范围内为各自利益需要制定的非合作税制影响到税基在地区间流动的行为,异质性政府因各自禀赋形成差异化税率,长此以往造成资源配置更加不平等,最终会在这场税收竞争中逐步拉大区域间贫富差距。国外研究税收竞争的主要税种是资本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主要是基于资本要素的竞争,而税负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往往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降低企业成本以吸引资本流入,地方政府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展开竞争。企业所得税作为直接税较难转嫁,并且在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中占有较高份额,企业对所得税税负的敏感度相对于间接税较高,这种高税负弹性使地方政府以其作为竞争手段,影响企业的投资和选址决策,本文以企业所得税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地区间税收竞争行为。

税收竞争领域的学术研究伴随的是税收竞争模型中竞争双方的同质性假设向异质性假设演变的过程,并逐渐在税收竞争模型中引入地区属性差异,从标准的税收竞争模型发展到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Zodrow & Mieszkowski(1986)[1]和Wilson(1986)[2]将税收竞争理论通过模型规范化,认为地区之间为了流动税基而展开的竞争是竞相降低税负的“逐底”竞争。早期的税收竞争文献对于研究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提供了有价值的视野,然而,这些文献过于依赖地区之间同质化的假设,认为因此地区间竞争均衡下选择相同的税率。而这些假设隐藏了辖区之间的潜在冲突,模型无法解释政府实际上不对称的政策回应。例如Elschner & Vanborren(2010)[3]所提到的,对于欧盟国家,即使资本流动性在增加,政府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强,然而有效平均税率的变化仍然很高,基本在2007年时从保加利亚的8.8%到德国的35.5%。尤其是,这些假设难以支持辖区之间所存在的外生不对称,在设置资本税税率时辖区规模所扮演的角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Bucovetsky(1991)[4]和Wilson(1991)[5]在理论上构建了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是在标准税收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放松假设而发展起来的,辖区的生产要素包括以人口为主的非流动要素和以资本为主的流动要素,当某个辖区在税收竞争中非流动性要素规模相对于竞争辖区较大时,调整资本税率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资本的税后回报率,因而在选择税率的同时形成了不对称辖区间的策略互动。Bucovetsky(2009)[6]将两个辖区的竞争结果扩展到适用于多个辖区的情况,后续学者从劳动力不完全流动和资本流动成本异质性等角度对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的拓展做了大量尝试。

中国学者周黎安(2007)[5]提出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将国外锦标赛竞争理论用于介绍中国官员晋升事实,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原因,这也为中国地区间的税收竞争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谢乔昕和宋良荣(2015)[7]提出官员晋升竞争是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重要动机,通过动力机制与压力机制对地区企业实际税负构成影响。中国学者通过大量工作论证了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得出中国地区间存在策略互补的税收竞争。已有学者结合中国的地区发展现状,在财政分权背景下从地方政府异质性约束视角理解实际税率的分化水平,认为不同地区由于发展定位不同,竞争时针对税收竞争具有不同的策略选择,这为进一步研究地区间税收竞争差异化的策略互动特征提供启发。然而这些文献并没有对影响税收竞争的地区属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而且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能形成差异化的结论。受此启发,本文研究中国地区间的税收竞争特征及影响税收竞争策略互动的因素,从地区异质性的角度剖析税收竞争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缓解税收竞争规范税收优惠提供对策建议。

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在于,一方面,本文研究地区间税收竞争存在性时不仅考察了地理相邻的地区间竞争水平,同时引入经济相邻空间权重,分析对比经济权重下地区间税收竞争程度,这符合中国中央集权制下各地方政府官员受到晋升激励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往研究税收竞争的影响因素较少,多是考察集聚经济对税收竞争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对称税收竞争理论,从地区属性的角度研究异质性辖区间税收竞争受到影响的因素,考察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间税收竞争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水平,为进一步缓解税收竞争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假设

Mintz & Tulkens(1986)[8]和Wildasin(1988)[9]研究非同质地区的税收竞争中的博弈问题时提到,决定资本在地区间配置的因素不仅是本地区税负,周边其他地区的税收政策下的税负水平也对资本流动具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通过影响地区税负的税收政策进行博弈,对资本等要素在地区间配置具有重要影响外,也可能对地区间经济发展潜力形成重要影响。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10]研究中国的地区间税收竞争时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资本在地区间流动在受到本地区税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周边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而空间距离是税收竞争下的企业选址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影响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Anselin et al.(1996)[11]指出劳动力流动往往表现出地域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会受到文化习惯传统以及与空间距离相关的迁移成本的影响,同理资本流动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资本具有空间联动特征,更容易在空间相邻的地区间流动,中国地区间为招商引资而展开税收竞争在制定本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观察周边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做出反应,本地区相对于周边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税负低时对吸引资本来说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通过税收竞争可以向企业传递信号表明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吸引资本的激励是相对的,税负的高低也是相对的,因此决定本地区对资本的吸引力的不仅是本地税负,周边地区税收政策也对本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起了空间地理相邻地区间的税收竞争。

因此,本文得到的第一个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中国地理相邻的地区间存在为争夺资本而展开的竞相进行税收优惠的税收竞争,并且地区间税收优惠行为是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的。

随着区域间开放透明度逐渐增加,地区之间出现相互借鉴和取经使合作关系变得紧密,然而根据晋升锦标赛理论,地区之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官员可能因为对晋升位次的争夺而展开竞争,尤其是在经济实力相当的地区之间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此,结合已有学者研究成果和地区间整合现状,我们预期经济实力越相近的地区之间,越可能存在竞争,相对来说合作也越困难。已有研究认为在国家内部地区间的整合主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强强型整合、弱弱型整合和强弱型整合,其中强强型整合模式的整合基础好,组织机构没有超行政区功能,然而这种模式因为容易受到主导城市的影响,行政阻碍较大,地区间竞争非常激烈,最终整合的质量较低。弱弱型整合模式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整合过程中基础不高,组织机构也不具有超行政区的功能,不存在明显的主导城市作用,整合的地区间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竞争,整合动力弱,进程慢,整合的质量不高。强弱整合型以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为例,这种整合的基础介于强强型整合和弱弱型整合,这种模式下的地区间整合动力大,具有明显的主导城市作用,整合组织机构较少,不具有超行政区功能,整合质量高于前两种模式[12]。

强强型地区间竞争激烈的原因可能来自中央集权下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政治晋升锦标赛,周黎安(2007)[12]提出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认为异质性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主要激励来自地方官员为了政治晋升而与竞争者地区官员所竞争的相对位次,晋升锦标赛理论成为研究中国财政问题的主要路径,基于这样的中国现实分析中国异质性地区税收竞争的主要特征。中国区域合作困难,难以进行经济整合,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明显。相对于地理邻接的竞争强度而言,经济实力越是接近的地区越不容易合作,这导致不同经济带区域整合程度存在差异,京津地区的区域整合程度就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越相近的地区官员面临晋升位次的竞争就越激烈,难以合作,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则相对更容易一些。

因此,结合中国现实本文得出的第二个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2:中国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间合作程度更高,经济水平越接近的地区间越可能存在税收竞争,且比地理相邻的地区间的竞争更激烈。

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最初的假设多是基于地区人口规模不同而进行的,在不对称税收竞争模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假设:地区之间非流动要素人口规模不同,其他方面完全相同;每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稳定;资本在地区之间完全流动;私人产品和公共品的消费数量决定地区居民效用,其中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设f′(ki)为资本边际产品,扣除税后,f′(ki)-ti为资本在i地区的税收净回报,那么在辖区间税收竞争达到均衡时的资本回报率就是r=f(k1)-t1=f(k2)-t2。其中t1和t2就是竞争辖区1和2在均衡时的税率。当增加辖区1的税率时将导致资本从辖区1进入辖区2,直到两个辖区的资本税收净回报率相等时的两辖区税率为均衡税率。结论是规模大的辖区设置较高的税率导致资本外流,而这种外流程度相对小的辖区较轻,这是由于高税率被资本化为资本税收净回报,因此规模大的辖区相对设置的税率更高,而规模小的辖区由于受到正外部性的影响,有较强的动机降低税率。

人口规模在一个地区的增长促进劳动力要素形成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对城市聚集发挥经济效应奠定基础。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而形成的集聚经济主要是在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两方面表现出来,地方化经济指的是产业发展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原因是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力市场共享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寻找劳动力的成本,同时在产业内形成知识共享与溢出等。城市规模越大,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越多,地方化经济越明显。城市化经济指的是在产业间形成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产业间协同与知识溢出,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性。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产业数目越多,城市化经济越显著,人口聚集与经济要素集聚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作用;工业化发展具有要素集聚效应,工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发生在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工业生产较少依赖地区的自然条件,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具有正反馈作用,因此工业活动通常集中在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便利并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从而形成最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具体来看中国地区间工业化形成的集聚效应更多来源于资本要素工业集约式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和发挥资本集聚的正面功能[13]。

对外开放对税收竞争的作用机制方面,已有研究建立空间集聚模型分析地区间经济对外开放对地区产业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贸易成本逐渐下降的时候,产业在具有初步优势的地区形成集聚,然后通过累积循环机制形成中心外围的制造业-农业产业布局,这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14]。学者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认为对外开放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扩大出口市场规模放大本地市场效应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实现技术扩散和创新,以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发挥累计循环机制的作用。从对外经济开放对促进区域市场整合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角度论证了对外开放有助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实现产业集聚[15]。而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经济对地区税负具有正向影响是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学者将新经济地理学与税收竞争结合建立序贯博弈模型,认为处于核心区的企业由于产业集聚形成集聚经济,企业因此获得集聚租,地方政府可以从集聚租中征税,因此其提出假设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可能成为税收竞争中的领导者角色,保持较高税负,所以产业集聚的存在对税负具有正向影响,有助于缓解竞赛到底的税收竞争,这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论证,前述文献综述部分已有梳理。

由此,得到本文的第三个理论假设:

假设3:人口规模、工业化、对外开放水平与地区税负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主要通过促进要素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影响地区间税收竞争中的税收优惠策略选择。

三、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为检验理论假设的有效性,本文将构建动态的空间杜宾模型,建立地理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模型估计与实证检验。

(一)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构建

(1)

(2)

辖区i的福利水平ui依赖居民的私人消费ci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gi,两者依赖位于辖区i的资本要素的规模bi:

ui=u(ci(bi),gi(bi),Xi)

(3)

方程(3)中的Xi表示辖区的特征向量。将(1)引入(3)使其地区福利最大化,得出辖区i的最优税收政策,依据辖区的外生特征(Xi,Yi)和邻居辖区的税收政策,得到:

(4)

因此,通过估计简化的反应函数(4)检验税收竞争行为,通常情况下通过线性或者log线性形式表达如下:

(5)

其中,ρ0是常数项,ρx,ρy是参数向量,εi是随机项,ρ1是标量参数,空间反应函数的斜率(参数ρ1)可能是正值或者负值。税收竞争理论认为i省份在t年的税率Ti,t是通过邻居省份税率决策而形成的反应函数,基于此考虑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效应模型,本部分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

(6)

其中,i表示的是地区属性,t表示的是时间,τi指的是衡量的税率,Xi衡量的是外生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w是进一步将讨论的空间权重矩阵,λ,β,μ,θ,η,φ,ψ是估计的参数,θ是估计矩阵,di是地区一系列固定效应,T是时间趋势,εi是误差项。β代表的是反映函数的斜率。w权重矩阵反应每个“邻居”[注]此处的“邻居”指的是空间上设定的空间权重下的概念,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相邻,还包括经济权重下的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税率对本地区税率的影响,基于本部分的理论分析,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晋升位次,这个权重使用地理相邻权重和经济相邻权重来进行衡量。

空间权重:空间地理权重,根据空间单元是否具有共同的边界设定矩阵,如果具有共同的边界相应元素设为1,否则设为0,假设海南与广东广西相邻;空间经济权重,依据省份人均产出水平的相近程度来设定,以地区实际人均GDP进行考察。空间权重矩阵Wij=1/|pgdpi-pgdpj|,其中pgdpi和pgdpj分别表示样本期内i省份和j省份人均产出均值,考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性。为消除数据的量纲影响,对权重矩阵进行行和为1的标准化处理。

(二)研究变量及数据来源

1.研究样本。基于已有文献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对税收竞争的研究范畴为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税收竞争,在放松同质性地方政府假设时,仅考察同一层级不同规模的地方政府行为。选用省级样本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省级地方政府可视为同一行政辖区的同一层级单位,由此研究得出的结论更符合本文关于横向不对称税收竞争的研究目的,也更具有适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样本是除西藏、港澳台外中国30个省级单位。本部分选择样本考察期为2002~2015年,选择以2002年为研究样本期开始的理由主要是∶2002年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在税收征管方面做了较大变动,而税收征管作为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02年的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程度,因此本文研究样本时间以2002年为起始日期。这期间的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具有更强的外生性特征,因为它是中央政府在2002年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时一次性规定的。

2.研究变量。企业所得税税负Ti,t: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测算方法为企业所得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地区GDP,这种测量方法得到已有学者的认可[16][17][18];人口规模lnpopi,t-1目的是为了捕捉地区人口规模效应,使用年末人口数取对数;工业化水平lnindusti,t-1可以用来呈现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规模也越大,使用非农业GDP/农业GDP后取对数表示[注]另外使用非农业GDP/总GDP衡量工业化水平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没有显著变化。;经济开放水平openi,t-1使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

控制变量:人口结构变量是一个省的人口学特征,这个特征可能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偏好,使用少年儿童抚养比cdri,t-1和老年人口赡养比odri,t-1作为一个省人口学特征的代理变量。人口结构因素是衡量一个地方社会因素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偏好而对税收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税收竞争结果;转移支付依存度transferi,t-1:财政分权以后税权向中央集中,同时事权下移,导致中国地方政府的大部分支出主要依赖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依存度的衡量用转移支付总额(含税收返还)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占比多少来表示。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中是测算的研究变量数据结果,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样本平均企业所得税税负为0.981,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远高于平均水平,并且东部地区的平均企业所得税税负几乎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值的两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企业所得税税负相差不大。从工业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以2.68的水平高于全样本均值2.098,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略低于中部地区。从经济开放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开放水平为0.736远高于全样本平均0.338,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相近,都远低于全样本平均,未达到平均值的1/3。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税负可能受到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开放水平的正向影响。

标准差衡量的是一组样本数据集围绕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东部11个地区之间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性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部地区间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出现趋同现象,东部内部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异性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后者地区内部的工业化水平出现趋同现象,经济开放水平也表现出与工业化水平相似的现象。结合税收竞争理论,可能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因为缺少比较优势,更容易产生为招商引资而竞相降低税负的逐底竞争,从而表现出企业所得税税负趋同现象。以上统计描述得到的结论仅是直观推测,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使结论更严谨。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对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Wald检验和LR检验结果认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下应该在显著性水平1%内拒绝将模型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因此无论是在地理权重还是经济权重下,空间杜宾模型均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Hausman检验结果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更合适,又根据对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认为应选择时间个体均固定的固定效应模型。鉴于此,本部分仅报告了偏差修正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固定效应模型。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注:*、** 和*** 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出税负的一阶滞后项对税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路径依赖特征,因此在模型中加入税负的时间滞后项是合理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从动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地区间税负的空间策略互动,在地理权重下税收空间反应系数为正值且显著,这论证了假设命题1,即地理相邻的地区间存在围绕资本展开的税收竞争,一个地区放松税收征管或者提高税收优惠力度会导致地理相邻的周边地区也放松征管或调整优惠政策以做回应,地理相邻主要是邻近省份之间由于资源等的趋同导致在吸引资本方面竞争力不具有明显差距,主要依靠税收优惠作为竞争手段进行招商引资,这就使政府对邻接省份的税收政策非常敏感。为探究中国地理相邻的地区间税负因为税收竞争呈现的空间集聚特征,对2015年中国地区间税负水平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观察地区间以税收优惠为手段的税收竞争行为特征。

本文测算空间Moran指数后得到税负的空间集聚效应。从2015年测算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地理上空间集聚效应可以看出,除河北、北京、广东外,中国的地区之间税负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分布,在地理相邻的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多数地区呈现出“低-低”集聚,可见中国目前超过2/3的地区可能处于税负“逐底”的恶性税收竞争中,而处于“高-高”集聚的地区有6个,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均为沿海发达地区,可能在这些地区存在的竞争优势缓解了竞相降低税负的竞争。处于“低-低”集聚中基本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处于中低水平,结合测算出的各地区企业所得税税负结果来看,这些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相对较低,而“低-低”集聚的特征说明其邻接地区税负也处于较低水平,地理相邻的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倾向于“逐底”的空间竞争态势。

在经济权重下税负的空间反应系数为正值且比地理权重下的系数更高更显著,这论证了本文的假设命题2,即在经济权重下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这是基于晋升锦标机制下的地方官员晋升博弈理论,地方政府官员会为了晋升位次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展开竞争,由于涉及经济相近的地区间地方官员晋升位次的波动,因此竞争更加激烈。说明关于辖区不仅与地理邻接地区竞争同时与远距离的非邻接经济相近的地区之间竞争的结论在中国同样适用。经济权重下的税收竞争比地理相邻地区间的竞争更激烈。从估计的系数结果来看,经济权重下的策略互动程度明显高于地理权重,地理相邻的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反应系数为0.174,经济相近的反应系数为0.823,并且更显著。相对于地理邻接的竞争强度而言,经济实力越是接近的地区越不容易合作,这导致不同经济带区域整合程度存在差异,也可以解释为何京津地区的区域整合程度要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越是接近的地区将越难合作,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则相对更容易一些。

从税收竞争的影响因素来看,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中,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税负的影响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在地理相邻权重下的影响系数略高于经济权重下,这论证了假设命题3,说明一个地区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地区保持高税负,缓解逐底的恶性税收竞争,这种缓解作用尤其对地理相邻的地区间竞争更有效。这是可以解释的,在地理相邻的地区间进行税收竞争时更容易以税收优惠为主要筹码吸引资本,而一个地区人口规模、工业化或者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必然形成除税收优惠外的相对竞争优势,改变单纯依靠税收优惠进行招商引资的竞争格局,从而使其保持较高税负而不担心资本外流。经济相近的地区间进行税收竞争,如果一个地区提高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或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产业集聚产生相对于竞争者地区的竞争优势,然而地方官员注重对政治晋升位次的争夺的税收竞争更激烈,其在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对税负水平仍然保持敏感,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相对弱于地理相邻的地区间。

转移支付依存度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关系为负相关,但是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转移支付依存度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关系并不明晰,一方面因为依赖转移支付进行公共支出责任的履行,从而在财政自给方面有所放松,降低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征管力度,又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大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以吸引资本,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反而越依赖转移支付越导致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减少。另一方面依赖转移支付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依赖转移支付使中央对该地区提出提高财政收入的要求,导致该地区对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更严,地区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增加,因此从长期来看后者因素的干扰导致两者的关系虽然为负但是不显著;邻居地区转移支付依赖度越高,其对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将降低,征管宽松,为提高吸引资本的竞争力,本地区只能进一步降低税率以参与竞争,导致地区间的恶性税收竞争。人口结构方面,少年儿童抚养比对税负的影响为显著负向影响,而老年赡养比则是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这与郭杰等(2009)[20]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地区的少年儿童抚养比越高,税收优惠力度越大,税负水平越低,吸引资本的愿望更强烈,目的可能是通过优惠税率吸引企业在本地选址解决未来就业问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研究中国地区间以税收优惠为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税收竞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不对称税收竞争理论以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作为竞争双方的异质属性,结合已有理论提出三个假设命题。以2002~2015年中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30个省级政府为研究样本,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在地理相邻空间权重和经济相邻空间权重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得到估计结果,检验本文的理论假设,得出结论如下:地理相邻的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性,多数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税负表现为“低-低”集聚,形成逐底的恶性税收竞争;经济相近的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竞争程度比地理相邻的地区间更激烈,经济越相近的地区间越不容易合作,难以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人口规模增长、工业化发展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使地区保持高税负,缓解逐底的恶性税收竞争。

本研究对规范中国地区间不合理不合规的税收优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发挥其对恶性税收竞争的缓解作用方面提供经验证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在地区间培养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其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作用,发挥其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工业化、对外开放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实现集聚经济,对地区企业所得税税负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缓解逐底的税收竞争。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助于拉动这三个因素的提高,因此对缓解税收竞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考虑到经济相近的地区间税收竞争更加激烈,阻碍区域间整合导致资源浪费,为缩短区域整合的时间提高整合效率和质量,应注重整合的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性,带动整体区域的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在地区间建立中心城市正是有利于这种经济发展层次性的产生,对于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所得税税负税收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税收(二)
浅谈所得税会计
税收(四)
税收(三)
中国适度税负水平的估计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所得税调整披露解析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影响的案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