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市中区编办
济南市市中区加大机制创新和跟踪问效力度,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取得实效。聚焦群众关切、一线执法、网格管理三个方向,加大执法职责整合力度、执法力量下沉力度、执法服务融合力度。同时,全面理顺权责关系、完善执法事项考核制、强化执法工作责任制,推动改革深化。
2017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7支专业执法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机制创新和跟踪问效力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综合执法改革取得效果。
一是聚焦群众关切,加大执法职责整合力度。综合执法改革并不是把所有执法权限简单拢到一起,而是将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重复执法突出的执法权限进行有效整合。市中区将市容环卫、市政公用等13个领域行政执法职责整合归一,打破条块壁垒,提高执法效能。
二是聚焦一线执法,加大执法力量下沉力度。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街道派驻执法中队,日常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强化属地管理。同时,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和街道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在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向执法一线倾斜,增加人员交流渠道,注入年轻力量。
三是聚焦网格管理,加大执法服务融合力度。各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压实网格责任,加强管理力量,将执法中队和办事处城管科人员充实到网格内,定人、定岗、定责,加强源头治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将执法服务向社区延伸,将执法力量融入网格、社区、群众,及时将问题发现在一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步。
一是全面理顺权责关系。认真梳理划转职权,调整权责清单120余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权限,明确权责边界,确保监管不缺位、执法不错位。搭建“1+119”的协作配合框架,即制定1部协作配合机制意见,明确1项总体要求和1项职责边界界定原则,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执法案件移送、举报投诉信访受理等9项协作配合制度,实现职能划转后相关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的有效衔接,确保综合执法的协同性、实效性。
二是完善执法事项考核制。制定《效能监督考核总体框架》,涵盖执法案件办理、占道经营管理、拆违控违、建筑渣土管理、督办(转办)案件办理、作风建设等十个方面。成立效能监督考评组,每月定期对17个驻办执法中队进行综合考评,对各项考核工作进行分类排名和点评,逐步形成了“用数字说话、用制度管事、定量评价工作实绩”的良性氛围。考核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半年召开一次考核工作总结通报会,强化问题整改。
三是强化执法工作责任制。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通过向社会聘请执法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量开展监督,有效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做到“管得了”。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执法人员进行综合法律常识、专业法律知识轮训,指导执法人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编辑《综合行政执法法律、法规、规章汇编》,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综合行政执法适用手册》,方便执法人员携带使用,促进执法业务规范高效开展。
二是优化监管服务运行机制,做到“管得住”。对执法办案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以中队制度上墙为切入点,重新设计6块行政执法公示牌和3块综合执法流程牌。为提高中队办案水平,实现现场取证、证据留存,规范执法行为,2018年启动执法监控平台建设,已于11月正式投入使用。
三是“面部识别+大数据+云”助力城市管理,做到“管得好”。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继续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利用手机和智能终端的准确抓拍,云服务的模式精确识别,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对占道经营、摆摊设点、游商小贩等违规现象进行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处理。通过把单一的人防升级为人防、机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新模式,让执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