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斌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一)招生范围广、跨文化间的留学生管理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度,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给各类高校和在华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机遇,吉林省各类高校都选择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对在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提升学校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度。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我校设有对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津巴布韦、韩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境外学生的来校学习深造的项目。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习惯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在认识的过程中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
(二)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的留学生管理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的层次也日益多样化,在一方面,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来华留学生事业方面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我校对留学生的教育培养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如针对于各个专业设有本科学历生及硕士学历生,而另一种是针对于留学生的非学历教育,如校内开设的语言生项目、交换生项目、中短期访学项目。而这就要求我们去除以往的单一教学方式,针对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留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师资团队的力量有限
自“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后,大量留学生涌入了中国,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满足留学生学习需求。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迄今为止,我校共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近200多位在校授课。近年来更是多次派遣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学术讨论等。然而,在一方面,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限制,曾多次干扰了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另一方面,以培养教师双语甚至多语教学未目的,多次派遣教师出国访学,更是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短缺。
(四)对于留学生的资助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除去部分发达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吸引了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目前看来,尽管部分留学项目有国家、政府的奖助学金的支持,但仍有部分高校因住宿条件、饮食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大量的优秀留学生生源被其他高校吸引,从而造成了留学生生源不均衡的现象屡屡发生。就多数高校仍未建立完善的国际教育奖助学金奖励体系这一现象而言,失去大量优秀的留学生让多数高校校扼腕叹息。除去政府奖学金外,留学生试图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奖学金的方式的可能性也近乎于零。
(一)调整生源结构、深入了解各个国家间的文化
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各类高校抓住留学生生源、把握大量机遇的同时,我们应将单一的招生方式转化为多元化的、多方向的招生。而在多元化、多方向招生的同时,也要将各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安置妥当,由此来应对大量境外学生来校学习而产生的多、乱、杂现象。各类高校更应向“互联网+”、“微时代”等方向发展,以此来避免招生的单一方式,并采取建成中文、俄文、英文、韩文等各类招生简章,以此完成跨国之间的交流。对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需先做到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深入了解各个国家间的文化习俗以此向来华留学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做到交流无障碍,教学无难点。
(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分层管理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层次的多样化,留学生的水平也层次不齐。未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留学生两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在两种教育培养的形式上,再次进行层次的划分。再次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及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出合理、高校的管理方法,建立有着校内特色的留学生管理方法。推动教育理念的国家化、发展战略国际化,并落实发展措施。各类高校仍应继续创新高校留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元的,如开通“线上教学”等,以此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的建设
吸引来华留学生生源的根本在于提升本校的教育质量及综合实力。针对师资力量方面,聘请长期外籍专家学者的方式并非解决良策。聘请专家学者以解决学术问题,而我们更应侧重于本校教师的培养,在派遣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学术讨论的同时,解决外语水平限制的问题,从而做到教师与留学生交流无障碍,而针对汉语语言问题,还可以参考少数民族预科或者语言培训方式,在此基础上创新培养方式,高校利用多方的优势,达到效率最大化。针对国内在校教师,更要举办汉语言文学、文化交际、外交礼仪等的培养,在为将来访学、进修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让教师在校内就做到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在注重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侧重于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求教师做到对于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着眼于眼前的教学质量。
在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各类高校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完善自身的综合实力来吸引境外学生。通过建设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国际化水平,从而扩大留学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