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最早的梁家河精神我觉得更多地体现在延安,以及延安精神。延安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也是最早的革命精神所在之处。在枣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有“人民的骆驼”——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就是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无私奉献,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走过延安,相信每个人都是别有一番滋味。伴随文化的往往还有革命精神,英雄们虽然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活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通过此次调研,让我们更加了解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不易,并且在延安坚持战斗了十余年,那种忘小我,顾大家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现在反思。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认为是指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坎坷,并逐一克服的信念与为人民服务,百姓利益在先的一种担当,并将这种担当看成自己的责任。
参观梁家河村使馆时,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的一排醒目大字: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说,他人生第一步所学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离开梁家河,我就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无论习近平当时来到梁家河是出于无奈、被迫还是逃生,他为梁家河做的一点一滴,所有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七年虽坎坷,但更是一种成长。我相信这也印证了“习近平魂牵梦绕的根”这句话,难忘的梁家河,难忘的习近平。
在梁家河,习近平为村里挖“知青井”、修水坝、建沼气池,粮食产量上不去的时候,与村民一起挨饿,同甘共苦。把村民困扰的问题第一个站出来,为村民解忧排难,这才是完完全全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梁家河,习近平带领村民建立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把村民从来没有想过,更不敢想的事情做成了,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遇到困难,要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敢想敢为。”
离开梁家河,已有43年了,但是习近平从没忘记那里,没忘记和自己共事过的伙伴,有空就给大家回信问候,或者回延川看望大家,看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梁家河的生活虽苦不堪言,住着窑洞,喝着井水,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但是习近平从未停止学习,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改变村里的窘境,可以带大家改善生活,努力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不放弃,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在梁家河的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亲身实地的参观了很多伟人的故居,他们居住简陋,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也从未被窘境折服,心中那种敬佩久久不能忘却。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实地学习参观,还是阅读红色书籍,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学习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生活中的习总书记是一个任劳任怨,朝九晚五同村民一起上山劳作,每晚家中读书的优秀青年,村民的话: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在梁家河的这几天,仿佛我也跟随着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走了一遍他当年走过的路,看了他住过的三处窑洞,不敢想山上的道路是多么泥泞,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上劳作,山下学习。
在梁家河这片土地上,教给了习总书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当年习总书记来到这里做知青的时候,他的包里只有书。这一看一住,就是七年。由此可见,他来梁家河的目的就和别人不同,他是想在这里用书本充实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里的面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心一意为村民。所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任何事物都会给你的前进让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