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临洮县第四中学,甘肃 临洮 730516)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当下日益受到重视。创新教育的新是比较而言的,相对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来呈现的。创新教育是根据最前沿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原理,又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习惯和人格,让学生得到全面创新的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响的艺术,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是长期以往的传统教学,将音乐中的创造性深深的埋藏起来,音乐的课堂只是枯燥的音乐知识的“填鸭式”的传送,老师们大部分的精力是我教你唱、你唱我听,或者是对于学生而言最为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的讲解等等,以上种种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当下的音乐教学。因此,中学的音乐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也迫在眉睫。
音乐的创新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音乐教学不仅填补学生在音乐上知识的空缺,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主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中达到音乐创新性教学的目的。
创新性教学的核心便是“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声响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感情表达的音乐形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作品之前,应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有目的性的去欣赏音乐。诸如这段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是喜是忧,是作者自身情绪的表达还是为某一个人而写等等,带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才会更加认真。音乐教师切忌在欣赏音乐之前就将此音乐深度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便无从谈起。
中学音乐教学中所面对的主体是中学生,他们在音乐上的知识积累并不多,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甚至是空白,所以音乐教师不宜讲解过于晦涩难懂的知识,既不能获得好的课堂气氛,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为主,首先基础性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会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基础知识包括音乐常识、简单线谱和简谱的视唱、基本的乐理知识、声乐中基本的发声方法等等。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教学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贯穿始终,音乐教学的过程便是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避免赤裸裸的知识的传递,而更应当注重的是音乐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的目的也应当是以审美的提高为核心来进行。
学生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学生来进行的,教学目的是检验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很多任课教师还固守着教师是教学主体的老思想,认为教师是知识传送的源头,在教学中理应是主体,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很多时候音乐创新性教学无法落到实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音乐任课教师应当深刻的意识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引导最好的方式便是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创新性音乐教学不再是之前的教唱歌曲,而是在欣赏音乐作品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及最终问题的解决来完成,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已经全面启动,任课教师应当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主动性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其次是音乐课堂上要民主,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探究性原则的实施要打破原有的“老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模式,而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中回答问题,亦或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来回答问题。音乐课堂上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且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学生的探究性能力也会发挥出来。
音乐的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的课堂上更注重互动性。互动包括两种,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