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扬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庄子的思想中充分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是却发现了语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看到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后,庄子首创了“三言”的独特笔法,试图摆脱言意困境,成为语文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言说范式。庄子引出“危言”、“重言”、“寓言”三种语用手段。所谓“三言”,庄子在《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
南宋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中对寓言进行解释:“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借他人之名来表达自己想说明的道理,如果事实直接由自己说出,很难有说服力,而以“寓言”的方式则信的人就会增加。
《南华真经口义》对重言解释说:“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孔子是也。”意即我们可以借助声线的威望,用圣贤的话表达自己想表明的道理。庄子称其为“者艾”,这样就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权威性。
所谓“危”是一种盛酒器具。书中提到:“危,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无心之言,即危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危言是庄子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危言也就是“无心之言”是“适应自然之言”。是从道的角度论述道理,是贯穿《庄子》全书的核心。庄子通过前文所提到的寓言和重言进行真实权威性的说理,最后用危言阐述哲学思想。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这门课程承担着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语文学科不仅包含认知领域的语文知识,还应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专家学者们在对语文教学的功能、吸取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开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一种在语文方面体现出能力,和在文字表达、语言能力全方面的境界和修养。
庄子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其言意观,其首创的三言范式对超越语言局限性的解决起到了推进作用,为语文教育中语言的理解与建构提供了教学启示。
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于易于听懂且易于被人接受,对语言文字有一种灵敏的感觉,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却往往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对于文章缺少“体悟”,也缺少这种特有的语感。
在庄子的“三言”范式中,寓言是借他物以寓此物的表达方式,重言是引用往哲先贤之言,危言则是作者经过融会贯通后的创造性言语。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素养在本质上要达到“合道”的标准,一是合乎人类认识自然之道,即天道;二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即人道。语文的建构与运用则是在把握这两种“道”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创造性言语。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所在,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发展思维”“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庄子首创的“三言”范式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其中寓言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语体,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庄子形象思维的基本体现。他以寓言表明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凭借一定的修辞手段生动化、形象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同时庄子凭借夸张的想象塑造了许多云波诡话的具体形象,再通过这些形象勾画出一幅幅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画面。
当我们提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时候,往往是要传承文化传统,即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庄子》的三言范式及其思想内涵这样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具备的素养。
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借助我们自己的语言,体会什么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核和其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还要承担着继承和理解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整合文化资源是语文教育体系既定的追求。
在语文素养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到庄子中的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和探究庄子思想系后,又对语文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并整理分析出其中契合之处,力求探究庄子思想对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