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关技术难点及处理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手术,对照组行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统计观察组中转开腹手术情况,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转开腹者2例(致密粘连1例,探查不明1例),中转开腹率5.56%(2/3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9.4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但需注意掌握操作要领,合理把控中转开腹手术指征,以保证手术疗效。
肠梗阻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轻症肠梗阻可采取胃肠减压、禁食等保守疗法治疗,但是粘连严重者必须采取手术方法分解粘连、消除梗阻。近年来,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手术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与开腹术式相比,创伤性大大降低,但是该术式存在技术难度大、失败率高等诸多限制因素[1]。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肠梗阻患者,对比分析了析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关技术难点及处理策略,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入院的表现,经体格检查、腹部超声及CT检查确诊为肠梗阻。纳入标准:首次腹腔镜术式;符合手术指征;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耐受手术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严重营养不良者等。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6~66岁,平均(46.18±20.13)岁,其中26例存在手术史:9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4例妇产科手术,其他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27~66岁,平均(46.52±19.54)岁,其中28例存在手术史:11例阑尾切除术,9例胆囊切除术,4例妇产科手术,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术前两组患者均禁食、胃肠减压处理。观察组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手术:全麻,距原切口5.0cm以上的肠管无明显扩张一侧脐平面作观察孔,探查腹腔后,建立气腹(13mm Hg),依据肠管粘连范围以及粘连程度,在无粘连处建立3~4处,置入腹腔镜,随后置入电凝剪、超声刀;采用超声刀锐性分离松解消除梗阻,条索状或者膜状纤维素性粘连者采用超声刀分离粘连;肠梗阻是束带粘连者采用超声刀切断束带;使用无伤分离钳腹膜和肠管相粘连者,分离钳分离腹壁同小肠的粘连;肠管与肠管/膀胱粘连者,使用超声刀进行锐性分离。术毕,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并吸尽液体。
对照组行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原手术切口入路或下腹正中处行切口,探查腹腔内情况,根据粘连范围、程度及位置进行粘连分离,彻底止血后,检查肠管、腹部有无损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随后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补液、抗感染治疗[2]。
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同时并记录观察组中转开腹手术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6.58±6.28)mL,对照组为(98.21±8.26)mL,P<0.05;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9.02±2.36)h,对照组为(47.56±8.92)h,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7.19±4.39)h,对照组为(45.69±9.78)h,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36±1.67)d,对照组为(9.67±2.37)d,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转开腹者2例(致密粘连1例,探查不明1例),中转开腹率5.56%(2/36)。观察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无肠穿孔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2/36);对照组术后出现肠瘘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术后再粘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44%(7/3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9.44%),P<0.05,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在腹部手术中应用较大,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应用较多,但是肠粘连相关的解剖因素复杂,腹腔镜操作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的中转开腹手术风险,因而尚存在争议[3]。
本次研究对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中转开腹率仅为5.56%(2/36),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9.44%),P<0.05,可知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的并发症风险较小,且中转开腹者较少,其疗效可靠。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可知腹腔镜治疗肠梗阻术后恢复效果更佳。但是,腹腔镜肠梗阻手术技术标准高于普通腹腔镜胃肠手术,要求操作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腹腔镜肠梗阻的高风险因素主要为梗阻部位探查不明和肠穿孔,患者发病早期腹腔镜探查难度较小,可有效避免梗阻部位探查不明情况发生[4]。为此,对于符合腹腔镜治疗者,应适当缩短观察期,尽量在腹胀程度较轻,无肠绞窄征象、全身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腹腔镜治疗。腹腔镜治疗肠梗阻时,发生肠穿孔的风险较高,主要与医源性损伤密切相关,因而需避免食用尖锐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分离操作时尽量避开肠壁组织,同时保证操作过程中器械与组织接触点始终在视野范围内,随后检查出血和损伤情况,及时发现局部损伤情况。同时,为进一步降低腹腔镜失败率,应掌握好手术指征,术中密切观察操作进展,发现分离困难的广泛致密粘连、疑似医源性损伤、镜下视野空间狭小、无法确切探明病灶等情况,应尽快中转开腹手术治疗[5]。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肠梗阻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但需注意掌握操作要领,合理把控中转开腹手术指征,以保证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