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琦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正因如此,认真研读老子这颗珍贵的智慧宝石,用心地去感受老子对做人、行事的哲学思考,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意义非凡的深刻影响。
翻开字典,“得”的第一个含义就是“获取”,并且与“失”是相对立的,二者似乎向来就是互为反义词并且独立存在的。但是在老子的思想观点中,却并非如此,老子认为得与失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是相互转化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无论是受到了宠爱还是受到了侮辱,好像都感到十分的惊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得到宠爱之后,感觉到格外的惊喜,如果失去了宠爱,就会令人惊恐不安,因此,无论是得宠亦或是受辱,都会使人感到惊恐。这段话老子所强调的观点是:“得”与“失”二者作为事物发展的截然不同的状态,本是互相对立的,具有对立性。但是,这两种状况相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本质上其实并无区别。因为无论是受宠得到或是受辱失去,结果殊途同归都会让人感到惊恐。在这一章,老子强调的是“得”与“失”二者之间是具有共通性的,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提出“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有德的人,道会让他得到;失德的人,道会让他失去。老子的这一段话则表明了“得”与“失”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具有统一性。老子在此强调的就是因果关系,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如果一个人做人失德,那么失去也会与之如影随形。因此,老子就是在这里提醒世人,无论是得到亦或是失去,都与自己的德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做人更要有所遵循。
在老子看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少”反而是胜过“多”的。适当的“少”反而恰恰是合适自己的,虽然外在看来并不“多”,事物的发展往往正是因为它的“少”而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并不是所有的得到都是好事,有时反而是坏事。作为一个理智的人,应当分清得与失并且明于取舍。
因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在看待“得”与“失”的问题时,要有所遵循,要有“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的心境。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要单独地就某个时刻,某个具体事件而论得失,因为此时此刻的得到,可能会造成日后的失去,产生“得不偿失”这一结果。因为在特定时刻内论得失,仅仅只是局限于短期的、浅显的利益实现程度做出的初判,它并不是对事物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反映,因此更应该学会用长远的、整体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学会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不要过分纠结在表面上的“失”,而事实上往往“失”才能够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安静,创造出进步发展的空间。不要局限在眼前结果,能够像老子一样,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这才是一个睿智的做人心境。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提出“欠者不立。自视者不章(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踮起脚尖,使劲的向上探身子,这样就会站不稳。人为了拔高自己,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吹嘘,这些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事情办不成,也办不长久。在有道者看来,这些都是虚假的、多余的,还遭人讨厌。有道者不会这么干,人为拔高,是没有必要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粗壮到需要合着围抱起来的大树也是由细小的根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也是由一堆一堆的泥土累积起来的...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在临近成功的时候遭受失败。因此,越是要当事情临近完成的时候,就越是要像开始一样的慎重,这样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
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做事的时候要有所秉持,要有“脚踏实地,慎终若始”的作风。世界万物都是有始有终的,正如老子所说,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没有发展到有,由小发展大,这些变化都是有过程的,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做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学习的过程中更是如此,由一开始的懵懂,逐渐的能够熟练应用到最后能够灵活的掌握、变通。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切记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地去追求结果,急于求成的情况下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失败,反而需要的是踏实地认真付出,慢慢积累学问,从而逐渐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日常处理事情的时候,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定的目标、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慎终若始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谦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老子就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方面,曾多次主张要有谦虚恭谨的人生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提出“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的意思是:即使是圣人,也不自大,正因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其大。即不管身份是如何高贵,无论成就有多高,都要谦虚低调做人行事。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提出:“知不知,上矣”同样也是明显地告诉人们,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很清楚自己还有所不知,那就是一种高明的行为。这是一种虚心求学的态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秉承着一颗谦虚的心,才能不断地探求真理从而取得进步。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出了“上善似水”这一观点。他认为,道的境界就像水一样的高,因为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像水一样柔弱、低下。正因如此,最善的人也好像水一样,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心胸保持着沉静却也深不可测,将自己放的很低,才能避免各种不利。“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是以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水是最柔弱的,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它去克服坚硬的东西,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老子这些观点蕴藏着无数个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值得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反复地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做人做事要以谦卑为基。“满招损,谦受益”,以谦卑为基,可以使人深沉、内敛,同时也是一种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加以反思,并且认真地去改正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领悟上善似水,人往低处走,从而更多地摆脱内外困惑的羁绊,达到自然发挥的境地。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一块巨大的文化瑰宝。正因为其在人生观的领域内有着非常丰富并且宝贵的精神财富,研读它、领悟它才能够让人的灵魂找到安身立命的休憩之处,进而内心世界得以升华。正因如此,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给予新时代大学生以众多的人生智慧,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宠辱不惊,得失泰然;脚踏实地,慎终若始;谦虚谨慎等优秀品格,从而塑造出更加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