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霄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ESP定义为,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即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从校本课程来看,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课程以中医类课程为主。所以本校的ESP教学也首先以中医英语开始,逐渐摸索并扩大为中药英语,公卫卫生与中西医结合英语,护理英语等方向。教学的最直接参与者来自于教师与学生。ESP作为专业英语,对于一直从事通识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校的中医类专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部分具有英语国家海外留学或者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大学英语通识英语教师在进行ESP授课前,自行进行了中医类专业的学习,包括听课,研读相关书籍、教材及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习等方式,形成了对专业知识的初步认识。因此,开始的中医英语教学是由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完成的。英语教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类知识的传授与组织英语讨论。专业课教师主要介绍本学科前沿问题及论文写作等专业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除了上述两种教师以外,还有部分学校国际学院的教师也参与了对中医英语教学工作,但他们并不直接进行授课,而是帮助学生组织形成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关于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等实践知识及实践机会,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补充,良性互动的局面。
ESP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基础也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本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已经存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需求强烈,没有更多精力或者能力顾及ESP学习。因此长春中医药大学的ESP教学是首先从研究生开始的。开始实行的ESP教学的专业主要是中医基础类专业,因为是学校的主打专业,学校支持力度强,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过海外学习与培训的教师资源也相对丰富,中医基础类专业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比较感兴趣,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比较多的专业。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本科阶段基本完成了四六级水平考试,在研究生阶段对大学英语有了新的要求与期待,他们希望英语与专业相关,希望能够形成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这对他们研究学习世界医学领域的前沿发展、发现与从事自己的研究都有相当的帮助,学生对ESP教学的需求与期待是形成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初始阶段,大学英语教师实行合作授课模式,即大学英语教师选择自己在专业领域中学习时间较长,相对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大学英语教师一起对讲授内容进行分工与协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保证大学英语ESP教学顺利,高效,高质。专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师授课过程中涉及到专业问题常沟通,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更好的将专业知识以英语语言传递给同学。而专业教师在教授过程遇到的语言问题如课堂教师话语,专业英语特点等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专业英语。
在进行了一年的实践之后,ESP教学在研究生中全面铺开,形成了中医英语,药学英语,护理英语,公共卫生与中西医结合英语多个方向,学生遭遇了挑战,也燃起了学习的热情与期待。
教材选择是教学中绕不过去的重点问题。目前本校仍然没有自编ESP教材。目前应用的教材均是从市面上存在的教材中选择几本作为主要参考,文章从几本书中精挑细选了大约12篇文章作为学习的内容。文章内容涉猎广泛难易适中,既有挑战又是经过学生努力后可以克服理解的程度。
虽然准备相对充分,教师也很努力,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师组织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在深入的探讨中形成共鸣与分歧,并希望教师能够给出权威性的答案。学生已经进行了几年的专业学习,对本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要强于大学英语教师,所以有时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及时给出恰当的反馈,导致有时候讨论的无疾而终。而对于专业教师,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具有相当的本专业英语相关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大部分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专业课教师也表示在课堂组织学生应用口语进行专业知识讨论的难度很大,教师也很难用流利的英语表达专业知识。
对此,有教师建议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课堂,共同、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一目标实施起来难度颇大。首先大学英语大多是平行时间上课,同一时间很难找到同样数量的专业教师与之匹配。其次,专业教师除了授课任务以外,还要出诊,做科学研究,以及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无暇抽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且学校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多位教师同时授课对于课时量与课时费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教师顾虑也是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课时的多少也是在ESP教学中的一个关注点。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难度较大,学习频率应该适当增加,每周一次课不能体现出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连续性。也有同学认为,每周一次课已经足够,其余的练习与夯实可以学生课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完成,避免一刀切,效率低下。关于ESP课程学习的时常及频率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研。
关于ESP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学生比较关注而实际完成情况有待完善的一方面。因为ESP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师对第一课堂的学生的表现较为清楚且成绩记录详细,平时成绩的给出依据充分,但对于第二课堂,既对于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等活动,由于教师授课教师不一定在场,而国际学院教师对于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表现也很难做出量性的评价,因此有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在第二课堂中表现良好,但形成性评价中对第二课堂的关注点远小于第一课堂甚至没有关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实践的积极性。制定完备的形成性评价标准,保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公平真实反馈也是ESP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ESP教学改革是顺应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实施ESP教学的高校并不在少数,然而对于ESP理论的研究、ESP理论与中国客观环境的整合研究、ESP教学在地域、学校性质、学生背景等研究仍有较大空白,可参照的普适性与因材施教ESP教学模式极少。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本校的ESP教学情况,对于其他即将实施ESP教学的单位给予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