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CT三维重建在垂体瘤经蝶窦入路手术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1-15 01:02杨聪玲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垂体瘤瘤体三维重建

杨聪玲 辽阳市中心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CT三维重建技术在垂体瘤患者经蝶窦入路术中应用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在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垂体瘤患者,等分为空白组与试验组各25例,分别给予常规经蝶窦入路术与CT三维技术引导下的经蝶窦入路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空白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空白组、手术入颅和瘤体偏差间距小于空白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三维重建技术引导下,垂体瘤患者接受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能明显优化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过程相对安全可靠。

垂体瘤为颅内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在颅内所有肿瘤中比例约为10%。伴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和内分泌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很多垂体瘤患者并诊断。当下,手术切除依然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颅底肿瘤经常会推移、侵扰、埋敷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故此经常影响手术切除肿瘤过程视野的清晰度,肿瘤和大血管、神经、颅骨的方位之间的关联性,是影响手术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院在对25例垂体瘤患者行经蝶窦入路手术中采用颅底CT三维重建技术,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间在本院行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的50例垂体瘤患者,①纳入标准:具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②排除标准:伴有肝肾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及精神类疾病者。分为试验组、空白组两组,试验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2岁,平均(40.8±2.8)岁;病程4~7年,平均(6.1±0.8)年。空白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4~61岁,平均(41.1±3.0)岁,病程3~7年,平均(6.1±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静脉滴鼻氯霉素2d,术前1d晚上对术区进行备皮处理。空白组给予常规垂体瘤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术中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后倾15~20°,在全麻状态下进行瘤体切除手术,术后应用明胶海绵对鞍底行填充处理,以防脑脊液外渗,对于双鼻腔者应给予高膨胀止血材料填充。试验组在经蝶窦入路手术前给予颅底CT三维重建,选用的仪器是C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先进行平扫以初步确定肿瘤的所处方位与扫描感兴趣区域,扫描范畴从颅底到肿瘤上方2cm处,扫描参数设为120kV、270mA,层厚度为0.620~2.5mm,pitch1~1.25。100~11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入至前臂浅静脉中,应用VR、SSD、MIP、MPR等方法进行重建,将Wills环及兴趣血管、静脉窦、颅底骨与肿瘤的三维图像整合在一起,结合疾病治疗需求进行动态观察,选择前位、后位、侧位、手术时的观察角度及其他任意适宜的角度存储图像并摄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和瘤体偏差间距、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使用SPSS22.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将P=0.05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83.07±4.11)min、术中出血量(524.17±80.75)mL、手术入路和瘤体偏差间距(2.35±0.82)mm、住院时间(7.75±1.34)d。空白组以上各项手术指标检测值分别为(91.26±15.52)min、(563.74±66.54)mL、(4.07±1.24)mm、(10.24±1.69)d。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2/25),脑脊液鼻漏与尿崩热各1例;空白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8/25),脑脊液鼻漏4例、尿崩热3例、高热1例。试验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垂体瘤为一类由垂体前叶与后叶及颅咽管上皮冗余细胞形成的肿瘤。临床上有典型症状的话只能和在颅内肿瘤中的10.0%,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垂体瘤多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多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促使其学习与工作质量同步降低。垂体瘤患者产生头痛症状时多由于肿瘤对垂体周围组织产生明显地压迫作用所致,还会对患者的视力水平与视野清晰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患者病情严重,瘤体体积会快速变大,进而诱发瘤内出血、坏死、垂体卒中等严重并发症[2]。

最近几年,伴随CT与MRI影像学技术在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广泛应用,使颅内占位的定性、定位诊断能力与精确度不断提升,但传统的CT二维图像很难满足颅脑外科手术对“精确度”提出的要求,伴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其协助神经外科医生能更为直观的观察病变区在三维空间上的规格大小、结构形态与所处方位,并粗略确定其余周边大血管、脑室等结构的立体关系,进而协助临床医师在术前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估,编制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与入路[3]。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选用的64排螺旋CT探测器最小宽度为0.600~0.625mm,其像素三维基本一致,故此重组图像平滑切自然,64排螺旋CT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占据很大优势。64排CT具备无创、操作简单、快速、患者易于配合、立体显影优良等特点[4]。其能通过一次完整的连续螺旋扫描,经过后期图像处理工序获得颅脑血管、颅底骨及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临床医师可对图像进行全视角旋转式观察,进而明确肿瘤对颅内血管的压迫、转移等内容。此外,64排CT为一类无创且安全的检查技术,其能够实现实时迅速动态成像,只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扫描约10s,就可以获得容积扫描数据,而后进行后处理与三维重建,故此垂体瘤出血患者也同样适用于该项检查。但64排CT检查的不足之处体现在重建后的图像不能呈现出脑实质状况,对于局部囊变的肿瘤,64排CT仅能呈现其实质性部分,但不能显示肿瘤的真实轮廓,同时对小血管的显影效果相对较差[5]。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颅和瘤体偏差间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CT三维重建技术引导下,垂体瘤患者术前接受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能明显优化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过程相对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垂体瘤瘤体三维重建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不同类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垂体瘤卒中及垂体瘤头痛的关系研究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