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通十五音》与今漳州音比较
——为纪念《雅》初版200年而作

2019-01-15 06:54:10林宝卿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韵书鼻音韵母

林宝卿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510275)

《雅俗通十五音》(下简称《雅》)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漳州东苑谢秀岚编辑的反映当时漳州方言的一本韵书,至今已过了两个世纪。上世纪80年代为修改《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和编写各县市的方言志,我们对漳泉地区所辖县市的方言作过调查。这几年,我又忙于校勘《雅》韵书和参与调查、审音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资源》调查任务,与杨伟忠(陈支平教授的博士生)、刘子立(厦大中文系讲师)一齐再次调查长泰、南靖、华安等县的方言。最近又参与主编《闽南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并在厦门市语委领导下办了四期培训班和测试工作,因此手中积累了一些材料,借纪念《雅》初版200周年之际,对漳州话的语音方面做个今昔对比。

明朝音韵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序言中云:“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两百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大和不断深入,漳州地区的经济也发展较快,特别是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与台湾、东南亚各国互通有无,促使闽南话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发生一些变化。但总的来说,从语言系统看,词汇比较敏感,随着交流的需要,漳州话也跟其他方言一样,不断从普通话、外地方言和外来语吸收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词库,而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相对来说,变化比较缓慢;从不同的年龄段看,老年人的方音相对稳固,漳州话的语言特点和基本词、常用词、特殊方言词不易消亡,而年轻人的方言因受外界影响,加上使用频率不高而说得不那么地道纯净。此文主要探讨语音的变化。

一、声母方面

字母 柳 边 求 去 地 颇 他 曾 入 时 英 门 语 出 喜

今漳州地区仍符合《雅》十五音系统,中古日母(《雅》拟为入母)仍读舌尖前浊塞音[dz],而厦门、泉州及所辖大部分地区古日母已混入十五音的柳母[l]。如:

例 字 儿 任 绒 热漳 州 dzi5 dzim7 dzi 5 dziat8厦、泉 li5 lim7<厦>、lim5<泉>弱入li 5 liat8 dziak8 li k8 dzip8 lip8

但声母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具体反映在年轻人的读音上有些变化。

(一)浊音声母的弱化和部分消失

1.古日母字(《雅》入母)有些字的文读音仍读[dz],白读音已混同柳母。如:

若没文白读之分的常用字,年轻人大多读为[l]。如:

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漳州地区的县市大都有[dz]声母,唯独华安县的[dz]声母起了变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时,[dz]还存在个别字,如热dzuah、如dzi,最近调查,日母大都读成疑母[g],特别是文读音,有的白读音读为柳母。 如热<文>giat<白>luah,人 gin,弱 giak,认 gin,容gi,染<文>giam<白>l,儿 gi,二 gi,褥 gi k,肉 gi k,任 gim,日 git,入 gip。 有的读成 l声母,如日 lit、软 lu 2、闰润 lun、裕 lu。

2.古疑母字(《雅》拟为语母)读为[g],《雅》韵书收了约160多字,不仅收字多,而且读音较准确,在校勘中,没发现什么大的差错,可今天漳州的青少年及大多数中年人,甚至有个别老年人的g声母近乎消失,大多读成零声母。我想主要原因是受普通话影响,漳州话读g声母的字,普通话大多读为零声母,另方面疑母g发音比较困难,所以产生弱化及消失的趋势。

现把《雅》读g声母的常用字分为两类来比较。一类是有文白异读的字,另一类是只有一个音的常用字。列出这些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它们的读音。

(1)有文白读音的字。如:

以上各字的文读音,大多数年轻人很少用,疑母字消失的常见以下字:

(2)只一音的疑母字。如:

疑母字消失常见如下字:

(二)古精庄章组声母(《雅》拟为“曾、出、时”),漳州读为 ts、tsh、s,这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声母遇到韵母是洪音时,仍读ts、tsh、s,韵母是细音i时,会产生腭化,发音部位起变化后,读成近似舌面音t、t h,。如:

《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中的闽南方言拼音方案,声母就是采用传统的十五音,我编著的《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和《闽南话教程》等著作都采用传统韵书十五音声母,而现在有的书,声母除了传统韵书十五音外,还增加m、n、三个声母。原拼音方案m、n、是作为b、l、g声母的音位变体处理的(b、l、g声母碰到鼻化韵母时,由于受鼻化韵母的逆同化读成 m、n、,如 b=mi面、l=ni泥、g=硬),多三个声母 m、n、,采用十八个声母也是可以的。

二、韵母方面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舒促舒促舒促元音韵及其相应的入声韵a(胶)(沽)o(高)e(伽)(嘉)ei(稽)ai(皆)au(交)ih(鳌)iah(屐)ioh(脚)iuh(搐)i h(诺)i(居)ia(迦)io(茄)iu(丩)u(艍)ua(瓜)ui(规)ue(桧)uah(钵)ueh(郭)uaih(孬))iau(娇)iauh(勪)auh(im(金)iam(兼)ah(甲)h(莫)oh(阁)eh(筴)h(骼)m(姆)am(甘)m(箴)an(干)(钢)a(江)(公)ip(急)iap(荚)un(君)ut(骨)mh(默)ap(鸽)p(噆)at(葛)h(呛)ak(角)k(国)it(吉)iat(结)ik(格)iak(脚)ik(菊)鼻音韵及其相应的入声韵uan(观)ua(光)h(物)i h(吓)uat(决)uak(吷)in(巾)ian(坚)i(经)ia(姜)i (恭)u?h(昧)u(官)u(糜)u(裈)h(喢)h(膜)h(么)h(豚)uai(乖)(监)(扛)(娜)(更)i(间)u(爻)u(姑)鼻化韵及其相应的鼻化入声韵(栀)i(惊)i(姜)i(牛)i u(嘄)uh(泶)uh(三i uh()u i(闩)uh(舌欠)u ih(门曷 )小)

上面韵母表中两个鼻辅音单韵母m、(也叫声化韵母)和两个鼻辅音喉塞单韵母mh、h并非属开口呼,因排列方便,暂寄开口呼栏。

《雅》韵母总数87个,其中六个是当时吸收邻近县市的音,今处理为合并或删掉。如:

“姑”韵 u今说为 ,归入“沽”韵。

“稽”韵 ei今说为 e,归入“伽”韵。

“孬”韵(《雅》不好的意思)uaih今不说,删掉。

根据漳州今音再补充以下七个:莫 h、荚eh、掬iuh、吓i h、呛 h、默mh、泶 uh等,今漳州韵母计八十八个。

下面谈谈两百年来漳州韵母的读音起什么变化。

(一)《雅》“高”韵拟为o韵母(中古果摄开一歌韵,果合一戈和效摄豪韵的文读音),“o”是舌后半高圆唇元音,今天大多数人读起来不像圆唇元音,而读为近乎央元音“”。如:

喉塞单韵母oh,也读成 h。如:

以此类推复元音韵母io和喉塞复韵母ioh,也读为近似i和i h。如:

这也许是因为人们的交流速度加快,而要求读音更方便、更随意、更省力吧!

(二)《雅》“嘉”韵拟为 韵母(中古假摄开口二等麻韵),是舌前次低不圆唇元音,今漳州音是否仍保持不变呢?今年暑假我和小杨对漳州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能读 韵,与《雅》“稽”韵,拟为e韵母(属中古蟹摄开口四等齐韵)能分别。e韵母是舌前次高不圆唇元音。请看下表:

《雅》“嘉”韵(中古假摄开口二等麻韵) 《雅》“稽”韵(中古蟹摄开口四等齐韵)拟音: 拟音:e例字:家、加k1 例字:鸡ke1纱 s1 西~方se1妻夫~tsh1 叉四~路 tshe1价~钱、嫁、架~空 k3 继、计 ke3夏、下~肥 h6 系~统 he6牙 g5 霓~虹灯、倪 ge5

80年代以前出生的吴振森、胡延泽等除“家”与“鸡”、“沙”与“西”能分别外,其他各组字相混读为“E”(口开度介于 和e之间)或向e靠拢;90年代以后出生的杨林涧、朱俊安等,以上各组例字基本上不分,大都读为E或e。而对《雅》的鼻化韵母“更”韵(拟为 ),能读出来,如病、郑、星、争、坑、婴等字。这说明凡是有发音部位相近的两组对立音存在,年轻人就会向容易发的音靠拢,若没有相对的两个近似音,就有保留的位置。漳州有 和e、h和eh两组对立音,因 发音有点难度,何况厦门、泉州、台湾都没这个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流的需要、发音的方便,年轻人会选择e和eh,h的字如百、八、客等字同样会发成peh、kheh,不发为p h,kh h,这种发展趋势是理所当然的,估计不久的将来,漳州话的音系韵母表不可能有 、h韵母的存在,但韵母 仍会存在一段时间,因漳州话没有 的相对韵母e。

(三)《雅》时代和中古音、今漳州音一样,鼻韵尾有三套(下面以上平声韵字为代表):

双唇收尾的鼻韵尾收-m:金-im、甘-am、兼-iam

舌尖收尾的鼻韵尾收-n:巾-in、干-an、坚-ian

观-uan、君-un

舌根收尾的鼻韵尾收-:经-i、江-a、姜-ia

以上三套鼻韵尾收-m尾的字,中老年人仍保留,但青少年中有些人受普通话影响读为前鼻音韵-n,“光”韵今已不存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后鼻音基本上能分清,产生混淆的是中青年和年轻一代。陈碧加先生在1990年曾对漳州师院学生做过调查,发现前后鼻音尾互混主要是发生在青少年一代之中,是近三十年的音变现象。她说:“发现这些学生讲方言时,已经分不清中古音系的前后鼻音韵字的读音,而且有多后鼻音少前鼻音的趋势。”李如龙先生认为这种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是粤东闽南话包括潮州、潮安、汕头、饶平、揭阳等地的阳声韵没收-n韵尾,这一特点向北扩散,影响到闽南的漳州地区,从诏安、漳浦、东山到龙海等地。60岁以下的人大多数把带-n尾发成-尾。最近我们对漳州的芗城区、龙文区、华安县、龙海市产生相混比较严重的两组前后鼻音韵做调查,这两组是ian和iang,an和a,发现60岁以下的中年人、青少年前后鼻音混淆是把后鼻音的字大多读成前鼻音或介于前后鼻音之间的音,即不是前鼻音,也不是后鼻音,如:

ia读成ian a读成an漳~州 tsia1 → 煎~州 tsian1 翁阮~(我的丈夫)a1→ 安 an1将~来 tsia1→ 前~来tsian1 杠单~ka3→ 干单~kan3芗~城 hia1→ 掀~城 hian1 江九龙~ka1→ 干kan1良~好 lia5→ 连~好 lian5 讲演~ka2~ → 简 kan2万寿无疆kia1→万寿无坚kian1 葱~蒜tshia1→ 餐tsha1香~港 hia1→ 掀~简 hian1 港 ka2→ 简 kan2

in与i这组前后鼻音韵也有相混现象,如把“性情”读成“信情”,“高兴”读成“高hin”等。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影响到华安、龙海呢?因早在公元540年(梁大同六年),华安属龙溪县,直到民国17年(1928)年升制为华安县。清朝时,龙溪、海澄属漳州府,直到民国14年(1925)龙溪、海澄属省直辖,1960年,龙溪、海澄合并为龙海县。这说明方言的互相影响与行政机构的归属地也是有密切关系的。至于这种音变现象因何而起,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四)《雅》时代的喉塞韵-h,今漳州音有逐步消失的趋势。特别是阳入调的喉塞韵消失后变成元音韵的阳平调,因阳入调的调值是低升调12,而阳平调的调值是13,非常相近。请见下例:

例字石物食宅闸原来读音tsioh8 mih8 tsiah8 th h8 tsah8绝tse5=齐tseh8死~落loh8~来lo5=劳学oh8来~o5=蚝海蛎药ioh8食~io5=摇喉塞尾消失后读音tsio5 mi5=棉tsia5=遮(这儿)th5 tsa5笠le5=犁舌tsih8 leh8戴~tsi5=糍麻~白p h8真~p5=爬po5=婆踏tah8行~箔poh8锡~ta5=朷枯~(干枯)蝶ia5=爷月gueh8 gue5 iah8 美~(蝴蝶)

除喉塞韵外,中古曾开三职韵和梗开三昔韵的一些字,厦门、泉州文读收舌根音-k,但漳州有些字读为舌尖收尾-t,如息,媳,式,室,识等字读为 sit;席读为 sit;亿、益读为 it。 后查看《雅》,方知读 sit的这些字和“忆”,收入“吉”kit韵,只有“益”收入“格”韵 kik4,“席”收入“极”韵kik。收入“吉”韵的字,两百年来未变,今仍读-it韵,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声调方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为了修改《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和编写《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我全面系统地调查了漳州方言音系、字音、词汇,并在《方言》杂志上发表了《漳州方言词汇》<二><三><四>,当时的发音人是漳州一中沈雪夜、郑启寅老师,漳州二中陈明老师,他们都是刚退休不久的地道漳州人。构拟的漳州声调七个。调值如下:

调类 1.阴平 2.阴上 3.阴去 4.阴入调值 44 53 21 32 7.阳去 8.阳入22 12例字 东t1 董t2 栋t3 督t k4 5.阳平13同t 5洞t7 独t k8

过后我又看了郭锦桴先生为誊印本《增注雅俗通十五音》写的前言,他构拟的调类和调值跟我完全相同,故权当这就是《雅》当时的调类和调值吧。两百年后的今漳州音调类调值没什么改变,只是称说上的不同。

从只做大客户也就是大B端的吉宏包装到又做个体客户也就是C端的吉宏股份,厦门吉宏未来的发展并非庄浩说的没有长远规划。在她看来,时代变化很快,而在这个变化很快的时代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方向,以印刷包装这种复杂管理为根基,厦门吉宏才会在创造“美好”,传播“美好”的路上,越走越远……

《雅》声母十五音,五十个字母分八音,八音的称说是: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下去声、下入声。这样称说与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是一样的。但问题是《雅》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说“全韵与上上同”,所拟的字母也一样,如“君滚棍骨群滚郡滑”,难道当时的下上声与上上声相同吗?为了论证这问题,我查找了《雅》上上声所收的字中,是否有下上声的字呢?结果只发现几个次浊声母的字文读是上上声,白读是下去声。如中古来母(《雅》柳母)的“老”<文>lo,<白>lau、中古“疑”母(《雅》语母)的“蚁”<文>gi<白>hia、中古云母的“雨”<文>i(节气名)<白>h等,没找到全浊声母上声字,那么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跑到哪里呢?查找的结果都跑到下去声,我们从八卷中找出100个全浊声母归下去的字来论证,得出的结论是,《雅》时代并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下上归下去”,我想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看,《雅》的作者谢秀岚对《汉语音韵学》也许学得不深透,对当时“浊上归去”不了解,又为了要凑成八声所致吧,这是情有可原的。为了使下一代学者在学习和研究此韵书不会产生错觉,我们把它写成论文发表在《闽台文化研究》上,并在第15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有的学者认为古人不了解“浊上归去”,这样追究错误,对古人不尊重;有的学者却认为这个发现是一个突破,在学习传承前人韵书的同时,用今天学术的角度对韵书的缺点提出来,使以后的研究者少走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证明,这个错误有提出的必要。何以见得呢?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7年6月编写出版的《闽南话播音主持水平测试标准》一书中第23页这样写:“现在厦门及台湾大部分地区闽南话的阴上和阳上相同”,这说法是错误的,应改为阳上和阳去相同,阳上归阳去。他们之所以有这说法是受漳州韵书《雅》的影响,甚至八音七调采用的例字也是《雅》韵书的“君滚棍骨群滚郡滑”。请见书中的声调表:

阳入滑POJ kun kún kùn kut ku调类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例字 君 滚 棍 骨阳平群∧阳上滚阳去郡n kún kūn kùt TL kun1 kun2 kun3 kut4 kun5 kun6 kun7 kut8 BP kūn kǔn kùn kūt kún kǔn ku∧n kút

“POJ”表示《厦门音新字典》 ;“BP”表示《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TL”表示《台湾闽南语常用词典》。上表如果把阳上“滚”字改为“近”kun就对了,因央广以厦门音为代表,“近”浊上字读kun6,漳州读 kin,阳上“近”读同阳去“郡”kun,即“浊上归下去(阳去)。 ”

又如发表在《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里的《台北闽南方言200年语音的演变》一文,第454面谈到声调系统是这样描写的: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共有7个声调,“上上调”和“下上调”实际上是同一类。

《雅俗通》声调 例字上平 单猪胶爹下平 才驼罗婆上上 古左可朵下上 断后近是上去 对作个破下去 共大俄贺上入 发啄笔切下入 磕直辱末

我仔细查找韵书《雅》的下上字“断、后、近、是”:

上表中下上字“断、后、近、是”并非与上上字“古、左、可、朵”同一类读高降调53,而是浊上归去,读同下去调“共、火、饿、贺”次低平调22。所以在研究《雅》的声调时,需改正这一错误。这说明我们写的论文还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200年来漳州方言语音虽变化不大,但也不小,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大,“一带一路”的持续延伸,厦漳泉同城化的不断深入,我预想,今后漳州音逐渐地向闽南方言的代表——厦门音靠拢的趋势势在必行。

注释

[1]陈第:《毛诗古音考》,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2]黄典诚主编:《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林宝卿编著:《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林宝卿著:《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林宝卿编著:《闽南话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6]陈碧加:《漳州话前后鼻韵尾演变状况及其运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 期。

[7]李如龙著:《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8]黄剑岚主编:《龙海县地方志》,东方出版社,1993年。

[9]林宝卿:《漳州方言词汇》,《方言》1992 年第 2、3、4 期连载。

[10]郭锦桴为颜锦华版誊刻本:《增注雅俗通十五音》前言,漳州:漳州师院闽南文化研究所、漳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1年。

[11]林宝卿、刘子立:《<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闽台文化研究》2016第1期。

[12]林华东、陆露:《台北闽南方言200年来语音的演变》,《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韵书鼻音韵母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11-10 13:13:23
声母韵母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到底谁是老师啊?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青年文学家(2020年9期)2020-05-06 09:22:13
单韵母扛声调
中古音韵的文献资料及其价值
辞书研究(2019年2期)2019-03-28 09:24:08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北方音乐(2018年15期)2018-05-14 08:59:22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2
“儿”字和“儿化”韵母不同
当代修辞学(2011年4期)2011-01-23 0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