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2019-01-14 02:26石慧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初中生

石慧萍

〔摘要〕对甘肃省临夏某学校的初一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一套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60-03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方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孙云晓[1]曾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种种优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本人承担了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本课题旨在探讨当前社会状态下,本地区初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制定了调查表“临夏市一中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并随机对200名七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依赖性强,自制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

1.学习压力大。调查显示,85%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很重”和“考试前心情紧张”。每次考试,很多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名次退步,受到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的笑话;一旦考得不好,则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并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以后的学习中。

2.自信心不足。有37%的学生存在“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能干”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成绩不好,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久而久之,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悦纳自己,毫无竞争意识,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个别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耐挫能力差,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顺利,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

3.人际交往压力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中发现,有一半学生认为父母只关心学习和分数,对自己的期望过高;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只有34%的学生选择向父母诉说,更多学生选择向同学诉说或者在心里憋着。

(2)与老师的关系问题。有19%的学生对师生关系不太满意,认为师生关系紧张。

(3)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有11%的学生对同学关系不太满意,矛盾不断。

4.缺乏自制力。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从调查中发现,学生都希望有好成绩,但又不愿付出努力。“上课时,能一直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学生只占33%;部分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

5.青春期的烦恼。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很敏感,好奇心强。关于中学生“谈恋爱”,有10%的学生认为可以谈,能促进学习;5.5%的学生回避这个问题;有12%的学生觉得难为情。

6.享受心理。只有17%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如炒菜、做饭。大部分学生过的是“衣来伸手,飯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有部分学生逃避做值日,偷偷溜走。爱吃零食,每天放学后好多学生在小摊上买零食吃,虽然老师经常强调垃圾食品影响健康,但收效甚微。

校园暴力、学生弑师事件、母子二人因孩子玩游戏双双跳楼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有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2]。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综合上述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对部分心理问题较大学生的跟踪调查,本课题组摸索出了适合本校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了解原因,并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及时沟通,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对学生有帮助。教师要先对各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内容。例如,部分学生有考试焦虑,可以据此开展“考试前如何调节自己情绪”的主题课;部分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喜欢给别人取外号,不尊重他人,可以据此设计“学会共情”的主题课。心理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课堂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如情景剧表演、心理游戏,小组讨论等。

3. 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全员、全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各学科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素材,多领域多角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教材中的名人成长故事、学科发展历史等,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另外,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对班级中的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脾气和爱好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平时要多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班级活动中尽量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充分发挥班级主人翁的作用。同时,常与家长联系,当学生出现问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同时,关注班里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不良小团体的出现,避免有学生被孤立和边缘化。

5.学生是家庭的镜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是家庭的原因。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一位学生的妈妈要求很严,期望很高,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并将孩子与楼下一位优秀的学生随时比较,这个学生觉得快要崩溃了。另一位学生与父母和爷爷奶奶同住,爷爷奶奶娇惯孩子,给孩子买手机,孩子沉迷于游戏,因母亲对他严格而憎恨母亲,并且家里因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吵闹,导使孩子越来越厌恶学习,经常旷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要处处给孩子做榜样,引领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不要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注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

平时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不要一味说教,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正确引导。切忌打骂,否则孩子的心会与你越来越远。家长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利用广播、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异常情况,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座谈、听课,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共管、互相促进的局面。

7.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长期辅导跟踪,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我们的神圣使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林自勇.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临夏,7311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