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肌肉)拉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2019-01-14 03:49徐菲黄宽举沈雪贞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络疗程症状

徐菲,黄宽举,沈雪贞

(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 510470)

原发性痛经是指患者在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以及其他症状,表现为乏力、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腰部酸痛等,是女性群体多发的病症,多发生于初潮后6个月-12个月,痛经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经调查研究显示,痛经的发生率达到77.94%[1],初潮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2]。目前主要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及血液的前列腺素(PG)的活性、血管加压素(AVP)、催产素(OT)、β-内啡肽等有关。对此病的治疗,西医主以口服抑制排卵、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β-受体兴奋剂肌肉注射及或静脉给药等方法治疗,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效果不佳。本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经络(肌肉)拉伸治疗,探究其应用效果,取得部分阳性结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在我院妇产科及康复科住院部和门诊病人100例,症状:在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辩证均为寒凝血瘀证。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各50例。综合治疗组年龄(20.47±3.21)岁,平均病程(1.47±0.76)年,痛经程度:轻度4例、中度40例、中度6例。基础治疗组年龄(21.72±2.31)岁,平均病程(1.64±1.31)年。痛经程度:轻度8例、中度40例、中度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医妇科学》[4]、《妇产科学》[5]的诊断标准。(2)年龄16岁-25岁,病程在1年以上;(3)月经周期(28±6)d;(4)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5)知晓本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身体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2)患有其他导致痛经的内生殖器官疾病及肝炎、结核病等慢性传染性病患者;(3)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4)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组 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给予布洛芬0.2 g口服,每日2次。②隔姜灸方法:将艾绒搓捏成约1.3 cm×1.8 cm大小的圆锥形小艾柱(一柱为一壮)。准备鲜生姜,将生姜切成直径2 cm-3 cm、厚约0.3 cm-0.5 cm的生姜片。治疗方法为首先采用仰卧位,取地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等。以75%酒精消毒穴位,随后涂擦适量万花油,把已经扎好针孔的生姜片置于穴位上,再把小艾柱放在姜片中心,点火施灸,随其慢慢自燃,若患者感觉皮肤灼痛,则将姜片提起,去除艾灰,再换置新的小艾炷重新灸治,每穴反复施灸3壮-8壮,壮数依痛经程度决定,轻者用3壮,中度用5壮,重度用8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来潮前的8天进行温针灸,每隔1天进行治疗直至来潮时停止,以此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1.4.2 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经络(肌肉)拉伸。操作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于床上,双下肢屈髋屈膝90度,双足心放置于医者双膝关节髌骨外上缘,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前下方,双膝分开,与肩同宽,屈膝130度,腰部前屈90度,腹部内收,保持腰部板直,双上肢伸直,轻置于患者双膝关节内侧缘,双手拇指、食指分别点按双侧血海、阴包穴。操作过程中医者与患者通过呼吸的节律相互配合,当患者呼气时,医者双膝关节向上加大屈曲角度,双上肢保持伸直位,不发力以控制患者膝关节的方向,患者会感觉到双侧大腿的阴廉、箕门、维道、会阴、曲骨、长强等穴位有酸胀及发热感,同时双侧大腿内收肌群(耻骨肌、短收肌、长收肌)牵扯感增强,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止,在这种状态下持续牵拉时间40 s-45 s,然后嘱患者深吸气时双大腿同时用力向内侧收缩,与医者双手对抗,时间5 s,然后嘱患者双下肢伸直。经络拉伸选取患者行经前8日治疗,每两日进行1次,4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性指标 由临床医师及实验室中心对患者以下指标进行测定,测定时间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1)观测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包括患者的腹痛程度、经血量多少及性状、患者舌苔及面色、体寒症状。(2)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α(PGF2α)、β-内啡肽(β-EP)、血管加压素(AVP)及白介素-10(IL-10)等变化。

1.5.2 安全性指标 (1)副反应: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医师应详细记录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案,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上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2)实验室检查: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心肺功能,该项检查时间段为治疗前及治疗后。(3)常规检验:在每疗程的治疗中,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进行测量,做好详细记录。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第一辑)制定。①痊愈:实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不适反应消失,症状消除,停止治疗后3个月未见复发。②显效:实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疼痛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③有效:实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疼痛症状减轻。④无效: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疼痛无改善。

表1 第1个疗程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Mean±SD)

1.7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1个疗程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并且治疗后,综合治疗组的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第3个疗程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第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综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症状,但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见表2。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综合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但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见表3。

2.4 两组PGE2、PGF2α、β-EP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者PGE2高于对照组,PGF2α低于对照组,β-EP高于对照组,AVP低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第3个疗程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Mean±SD)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Mean±SD)

表4 两组PGE2、PGF2α、β-EP水平比较(Mean±SD)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在中医属于“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景岳全书·妇人归》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出现痛经时,轻症可见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症状加重者,多会出现腹痛难忍,腹泻呕吐等症状,常规的止痛方法无法起到明显的作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原发性痛经多由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引起,致使患者出现肝肾亏虚、胞宫气血不行,引发疼痛。治以疏通经络、理气止痛、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采用隔姜灸地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神阙等穴以达到湿通散寒消瘀、疏通经脉之效。结合经络(肌肉)拉伸通过经络辨证(大腿内收肌群功能评估),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刺激冲、任、督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以调节子宫平滑肌的自律性和收缩性,缓解痉挛。通过经络(肌肉)拉伸作用于体表,产生热效应,加速气血流动,温经通络,使滞于胞宫之瘀血消散,气机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两者组合治疗,可以改善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等临床症状,且作用优于西药治疗,对减轻药物及治疗的依赖性,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经络疗程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经络考证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