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欣,卢全恩,黎金鹏,刘向民
(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患者自我约束力和自理能力等均较差,在行为上常常出现失控情况,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患者恢复慢,而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中,相关问题更为突出,在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难度较大,干预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因此,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2]。本研究分析了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给予相应干预,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接收的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0月,所有患者均为救助机构或派出所送至我院,其中男336例,女16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统计患者的性别、来源、入院原因、疾病诊断结果以及躯体合并症等资料,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给予患者临床干预和治疗,计算患者住院时长及出院率等数据,分析临床干预效果。
1.2.2 临床干预方法 (1)药物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确定精神障碍类型及病情状况、体质状况、合并躯体疾病类型和程度并进行药敏试验后,给予患者不同的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共9种,其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利培酮,其次为奥氮平,氯氮平等应用较少,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2)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给予患者全面体检,了解其精神障碍疾病及合并的躯体疾病状况,并给予对应护理。根据患者躯体合并症状况,给予适当的对应治疗,用药时注意与抗精神病药物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合并肝炎或梅毒等传染病患者,指导和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引导患者沐浴并提供彻底消毒衣服更换,对换下衣物进行彻底消毒,为患者提供安静卫生、舒适的治疗环境,避免对患者感官或情绪造成刺激;存在睡眠障碍者,睡前进行松弛训练促眠,必要时给予安眠药[3];进行统一的饮食管理,患者每日集体按时进餐,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适当调整部分患者的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且高营养饮食为主;②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精神障碍疾病类型,结合病因诊断和患者日常举止表现等,对其心理情绪状况进行评估,尝试获取患者个人信息并联系其家属,了解患者以往性格特点和导致精神障碍的原因,选择适宜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尊重、关爱、不歧视,尤其重视在患者意识状况相对清醒正常时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和康复信心[4];治疗和护理中,注意保持亲和态度,避免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刺激,灵活运用音乐疗法等稳定患者情绪,可与家属取得联系者,调动家属多来探望并给予关爱与支持;③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相关功能障碍状况,为患者提供相对开放的活动空间,多组织患者参与集体活动,采取团体生活技能训练模式进行训练[5];观察患者喜好和精神状况改善效果,适当安排患者参加一定的集体趣味比赛、观看幽默电视节目、定时散步或欣赏照顾花草/小动物等,培养患者的生活情趣和行为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1.0软件处理相关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1 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主要为救助机构和派出所强行送往本院,男性患者居多,入院原因以滋事和不良行为为主,很少部分患者为自杀或自残者,部分患者合并躯体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诊断存在困难,为未特定性的精神障碍。见表2。
2.2 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干预效果 经过针对性治疗和护理,501例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理想,在研究观察期间,除7例死亡患者外,有400例患者治疗效果理想,达到出院标准,而男性患者的出院率高于女性患者。见表3。
2.3 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长和出院类型情况经治疗护理干预,出院的407例患者中,除7例死亡病例外,其余400例中,283例被移送至救助机构,由相关机构联系安置或遣送返乡;有117例被家属接回,直接回归家庭者占入院患者的23.35%。
表1 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药物干预情况
表2 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情况(例)
表3 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例)
近年来,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患者在认知和自我行为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个人行为怪异、常在公共场所制造骚乱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救助机构或派出所发现后,多会将其强送至医院接受治疗[6]。但是,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身份信息不明,患者对自身情况尤其是疾病状况表述不清,给治疗和护理干预带来了较大的困难[7]。因此,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临床干预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就惠州市50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给予对应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多为由于其滋事或不当行为扰乱社会治安而经救助机构或派出所强送入院,证实这类精神病患者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差,精神状况更不稳定,考虑与患者长期无人照顾且在社会上时常受到歧视欺侮等有关;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居多,考虑与男性工作生活压力大,且日常较隐忍,发泄途径少有关,这类患者的精神压力往往压抑积攒了很久,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其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便可能突然爆发,且一般表现较为激进;分析患者疾病诊断结果及躯体合并症状况,发现患者病情诊断难度大,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无法得知诱因,且患者状况不稳定,很难确定精神障碍的具体类型,而患者自理能力差,对自身照顾不周,合并躯体疾病也较多。本研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病情基础上积极进行躯体疾病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保证了患者的卫生、饮食,环境和心理护理则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和心理,还注重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用了目前比较常用且有效的团体技能训练模式,尽量使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行为习惯,还尽量尝试借助患者家属力量,避免患者受到家庭或社会的歧视,以消减患者的病耻感,取得了理想的干预效果,患者出院率较高,直接回归家庭者所占比率达到23.35%。
综上所述,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复杂,信息缺乏,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难度大,全面分析临床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干预计划,给予患者系统全面的干预,对患者病情转归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