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丹,陈子真,李万明
(1.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深圳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新疆绿洲农业又可称为绿洲灌溉农业,农业与绿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辅相成,绿洲是新疆农业经济承载的主体,95%以上的人口及农业生产总值聚集于仅占9.7%面积的绿洲上[1]。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发展的必然选择[2]。新疆农业发展中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薄弱以及生态农业系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3]。本文构建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以期发现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4],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在因地制宜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下,根据新疆独特的绿洲特色,构建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共计20个指标构成,其中,目标层为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分为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3个方面(表1)。
生态系统主要反映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通过绿洲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率、农药施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地膜利用强度、农机使用强度、土地复种指数指标来体现。
经济系统主要表现为新疆绿洲经济发展状况和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可盈利性,通过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指标来体现。
社会系统反映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中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健康情况,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粮食产量、农业就业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全民文化程度和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指标来体现。
表1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种植属于一年一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如果按照公式“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来计算会导致数值偏小,因此,综合考虑和计算对比后,将公式中耕地面积改为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所得数据更精确。其次,在经济系统指标中,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外,其余指标均以1996年为基期对名义数据进行平减以消除通胀因素的影响。最后,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地膜使用强度、农村恩格尔系数为逆向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对系统越有利,逆向指标则相反。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1997-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疆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
2.测度方法
本文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改进熵值法能有效消除赋权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改进熵值法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相比更理想和客观。主要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存在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文章采用均值化的方法统一指标的量纲,具体公式为[4]:
Xij为标准化数值,为指标中最大值,为指标中最小值,标准化后的数值(0,1)区间内。
(2)确定各指标权重。第i个指标值在第j项指标下所占的比重
(3)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综合得分Hi,
其中,wj为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为指标值,为了消除逆向指标对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测度的负面影响需对其取倒数。
通过计算得到1996-2015年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各子系统的评价值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96-2015年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表2评价结果可得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及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图1)。
图1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1.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完善
由图1可知,生态效益值从1996年的0.118上升至2015年的0.351,表明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完善。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绿洲生态环境,促使农业发展时更注重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具体表现为:2015年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60%,标准化农田比重达到30%;生态系统指标中,绿洲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率、农业机械使用强度以及土地复种指数均显著提高。2015年新疆绿洲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比例由1950年的4.3%增加到9.7%,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92.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土地复种指数超过100%。由表2与图1可知,2008年以后生态效益上升速度逐渐减缓,主要原因在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药、化肥以及地膜使用强度的增加。农业生产总值虽然逐年提高,但农业单产和农产品质量却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因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负外部性[5],降低了生态效益。
2.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经济系统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
2015年新疆绿洲农业经济系统评价得分为0.254,是1996年的4.7倍。新疆绿洲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与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有关。以组织程度高为特征的农业经营制度促使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与此同时,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具有规模化经营的特征,农业“十大主体技术”和精准农业六项技术促使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
3.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社会系统呈现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新疆绿洲农业社会效益值由1996年的0.178降为0.108。社会系统指标中,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在2011年以前均以先升后降趋势变化,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以及创新动力不足,其中科技人才流失是主要原因。农业就业比重降低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转向周边城市从事非农行业。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45.8%降低为2015年的35.85%,意味社会发展有较好的趋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稀释了该指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4.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发展与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2004-2006年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波动均较为平缓,从2010年开始,生态、经济系统大幅度上升。2010年第一次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生态系统的不断改善是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评定系数上升的主因,而社会和经济系统所占比重之和才与生态系统持平。
参照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分级标准以及《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本文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综合评价值越高,说明生态农业发展越好,系统功能越完善;反之则表明生态农业发展较差。按照综合评价值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具体阶段划分见表3。
表3 生态农业发展阶段标准及划分
结合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可知:1996—2007年为生态农业发展准备阶段,该阶段综合评价值为0.350-0.466。该阶段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功能不健全,指标值相对较低。2008-2012年为生态农业发展初级阶段,2013-2014为生态农业发展中级阶段,这两个阶段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如滴灌大田精准农业现代化模式、滴灌设施农业模式、滴灌特色林果(药)复合农业模式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继出现,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2015年至今为生态农业发展较理想阶段,该阶段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本文基于绿洲生态农业的内涵,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构建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系统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贡献最大,说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利于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农业政策支持、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系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反,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居民文化素质降低、科技人才流失以及农业就业率下降等因素;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较为理想阶段,该阶段生态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