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十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重要任务,多次指出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保持乡村地区活力的重要前提,而农业是农村产业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1]。自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旧不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
围绕农业竞争力问题,学术界已有较充分的研究。国外对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基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初多以竞争结果为主要评价尺度[2],而后逐渐转向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作为评价指标[3-5]。国内则主要集中在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上,从国际层面、省域层面构建农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反映农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6-8];另有极少数学者从时空角度出发,总结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9]。总体而言,在研究范围上,目前绝大多数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都集中于宏观层面(国际)与中观层面(省域),对于微观层面(县、乡镇)的研究缺失。但乡镇位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前线,最能真实有效反映农业发展的具体状况,急需针对农业相关要素开展基础性的评价工作;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假设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10],与现实状况不符。这种缺乏空间视角的传统评价度量方法,难以完全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要素空间差异特征,也难以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市场迅猛发展,乡镇二、三产业成为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进程。浙江省农村物质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相比之下,农业现代化“短板”日趋明显。鉴此,笔者从乡镇单元这一微观角度出发,从空间联系度的视角出发,采用综合评价法和ESDA空间分析法,紧紧围绕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通过对浙江省乡镇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类型的梳理分类,分析浙江省乡镇农业竞争力要素空间格局特征,探索乡镇农业分类发展方向,发挥各乡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发展合理区域分工,为全国其他省市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选取浙江省乡镇(建制乡、镇)为样本单元,依据《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2015年7月之前,浙江省有街道、乡、镇单元共1218个,其中乡和镇共885个。相关指标原始数据来自《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所用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文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法、ESDA空间分析法对乡镇农业竞争力指数、乡镇农业竞争力与地理空间的关联度以及乡镇农业的分类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综合评价法用于测算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以及乡镇农业竞争力要素的指数;ESDA空间分析法通过对农业竞争力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揭示农业竞争力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以求达到进行相似乡镇归类并有效反映共性特征的目的,为制定差异化、合理化的农业乡镇分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运用极值法对判断矩阵无量纲化处理:
(1)
计算标准化后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合变异系数法得各指标变异系数,归一化处理后得各指标权重Wi:
(2)
对指标进行运算以求得各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数,其具体评价模型为:
(3)
(3)式中ESI为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数,m为该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个数。
2.ESDA空间分析法
ESDA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其中的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的属性值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属性值相关联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指数来进行全局统计和局部统计。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的属性值相似性程度[11],可用于分析乡镇单元的总体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通常用Global Moran’s I指数进行度量。计算公式如下[12]:
(4)
LISA分析。LISA是用来进一步衡量观测单元属性和其周边单元之间相似或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13]。计算公式如下[14]:
(5)
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是浙江省乡镇单元,不包括浙江省街道单元数据,存在空间“空洞”现象,故选择以距离规则来建立空间权重矩阵,避免因“空洞”而产生的误差。
研究农业竞争力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其评价指标方面的问题。若对农业竞争力态势缺乏准确的把握, 就无法客观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提升农业竞争力就无从谈起。为构建科学的能有效反应农业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GSC(Ground-Support-Core)评价模型环为切入点[15],依据乡镇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前人研究成果,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构建了以基础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一体的乡镇农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结合本次研究数据现状,将从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这五个方面对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其中,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是提升乡镇农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属于基础竞争力;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是提升乡镇农业竞争力的支持要素和保障要素,对乡镇农业发展有动态的持续的优化促进作用,属于潜在竞争力;而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对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因此,最终形成了基础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五个核心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要素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体系权重进行计算,具体计算过程见上文计算公式(1)(2),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基础竞争力(0.2968)自然生产要素(0.0973)乡镇建设水平(0.1995)农业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0.0228)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0.0307)耕地面积(0.0439)城镇建成区面积(0.1172)城镇建成区总人口(0.0824)潜在竞争力(0.2104)区位交通条件(0.0276)组织管理水平(0.1828)距离最近高速出入口距离(0.0101)距离最近轨道交通站点站距离(0.0096)距离地级市主城区的空间距离(0.0079)农民合作社个数(0.0620)农民合作社成员数(0.0665)土地流转面积(0.0543)核心竞争力(0.4928)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0.4928)有效灌溉面积(0.0525)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个数(0.1309)农业机构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 (0.1240)设施农业占地面积(0.1264)畜禽养殖大户数(0.0590)
为揭示乡镇农业竞争力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采用ESDA方法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利用乡镇农业竞争力各项要素指数的评价指数数据,通过对空间自相关分析来探讨浙江省乡镇单元竞争力差异的空间特征。
1.全局自相关
由于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要求变量满足正态分布,因此,首先采用log变换,使5个变量的频率值呈正态分布,再利用ArcGIS10.2软件计算浙江省2015年乡镇区域的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的空间相关系数Moran’s I[注]Moran’s I取值范围介于—1与1之间,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当Moran’s I显著为正时,表示观测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Moran’s I显著为负时,表示观测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当Moran’s I的绝对值越趋近于0时,说明空间相关性小甚至不相关;当Moran’s I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时,说明空间相关性越强。以及相对应的各统计量值,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正态分布的单指标指数的统计量
说明:各变量均经过正态变换(log变换)。
由表2可以看出:(1)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和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等5项指标在浙江省具有空间正的相关性。该指数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大于0,属于正相关的范围,相关性显著,且正态统计量标准化Z值远大于该值。这说明该5项指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区单元与高值区单元相邻接,低值区单元与低值区单元相邻接。(2)乡镇建设水平的Moran’s I值在五个指标中最小,故其空间集聚程度也最低,空间相关性最弱。(3)区位交通条件指数的相关系数Moran’s I为0.612188,其空间聚集程度最高,空间相关性最强。这是由于区位交通条件指数大小多依赖于乡镇单元与最近高速公路以及高铁等快速轨道的站点的距离,故会受到高速公路及快速轨道的线路位置的影响,因而在空间上呈现强的相关性。(4)组织管理水平和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指数的Moran’s I分别为0.202137和0.244033,其空间相关性一般,究其原因,是因为该两项指数受地形、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生产要素等条件的影响较小,对空间依赖性小。
2.空间关联指标分析(LISA分析)
为了深化空间分析结果,利用ArcGIS10.2软件得到浙江省2015年乡镇区域的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等5个变量的LISA值及其显著性进行分析[注]LISA分析主要是将空间主要分成4种类型,分别为HH型、HL型、LH型以及LL型。HH表示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高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即高值集簇区;LH表示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高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即低高空心区;LL表示了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低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即低值萧索区;HL表示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低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即高低孤立区[16]。,绘得图2。
图2 五类农业竞争力要素变量LISA集聚
由图2可得到:(1)对于自然生产要素来说,在局部范围内呈现空间集聚,整体上呈南北空间分异特征。HH型集中出现在浙西南区域,LL型集中于浙东北区域,主要位于杭州市和宁波市周边。(2)乡镇建设水平、组织管理水平与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似发展趋势,LL型集中于浙西南区域,HH型集中于浙东北以及浙东南区域。乡镇建设水平、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多受城市都市圈的影响,杭甬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温州都市圈经济发展快,城市发展辐射能力强,乡镇发展依赖于其周边城市都市圈的发展,故其都市圈周边的乡镇该三项指标多呈现HH聚集,形成高值集簇区;LL型即低值萧索区主要位于金丽衢平原,这同样与其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协同性。(3)区位交通条件LISA集聚图中高值集簇区与浙江省高速公路网图呈现高度重合。
区域分类发展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为探究浙江省省域农业科学合理的分类转型发展方向,采用多种分类方法组合,最终获得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强镇、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镇和其他镇四类农业乡镇分类发展方向[17],具体分类组合过程如下:
根据平均值分类法,以所有小城镇的自然生产要素、乡镇建设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组织管理水平和农业科技与资金投入等五类指标的得分值高于算术平均值为依据,进行归类划分得到每类指标中“优秀型”“一般型”的乡镇数量,如表3所示。
表3 按单类指标划分的乡镇分类结果
结合五类竞争力要素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关联度,对表02中的划分的优秀型乡镇类别予以叠加组合,以自然生产要素与区位交通条件作为主要依据,结合农业发展特征进一步整合为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强镇、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镇和其他镇四大分类,如表4所示,并绘得图3。
表4 浙江省小城镇的单指标分类的组合结果
1.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
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共有42个,占浙江省乡镇总数的4.7%。主要位于浙北平原以及浙西南沿海地带,呈“点”状分布特征。此类乡镇多数分布在杭甬、温州、金义、宁波四大都市圈范围内,具有极大的区位、交通和市场资源优势,由于受都市圈的经济影响和辐射带动明显,其农业发展驱动力属于外生拉动型。其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通过持续的大规模投资,推动当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如温州市平阳县与苍南县交界处分布有龙港镇、萧江镇和灵溪镇,这三个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是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苍南副中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助力苍南副中心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还包括全国千强镇,浙江百强镇,如杭州市萧山区的瓜沥镇、宁波慈溪市的观海卫镇、嘉兴桐乡市的崇福镇等等。
2.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强镇
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强镇有69个,仅占浙江省乡镇总数7.8%。呈现较为“离散”的分布特征,因其核心竞争力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手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区位、地形等空间要素的依赖性较低。如“中国红梅之乡”湖州市长兴县的林城镇,是浙江省著名的农业大镇,依靠红梅基地带动整个乡镇经济发展;如衢州市衢江区的莲花镇,其“平安莲花”品牌称号已经享誉全国;如温州市瑞安市陶山镇,因甘蔗农产品而闻名于世。
3.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镇
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镇共有310个,占浙江省乡镇总数35%。主要位于金丽衢平原和温台平原等浙西南区域,空间上南北分布差异较大,北部具有“簇群”状空间分布特征,南部则呈“片”状分布。此类乡镇多数都在大都市圈范围之外,说明此类乡镇农业发展不依赖都市圈的经济带动作用,主要依靠乡镇自身条件,其农业发展驱动力主要为内生生长型。这类乡镇主要依靠本地充沛的基础竞争力要素发展经济,进而推动乡镇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类乡镇具有优异的农业生产要素,发展规模农产品种植业,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形成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镇包括浙江省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如桐庐县钟山水果特色农业强镇、武义县柳城宣莲特色农业强镇、青田县小舟山梯田创意特色农业强镇。
4.其他镇
其他镇共有464个,占浙江省乡镇总数的52.4%。这一类别可细分为两种类别,一为近郊型乡镇,这些乡镇位于大都市圈附近,例如郑宅镇等,农业基础竞争力条件不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因受城市都市圈的经济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都市产业助推乡镇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乡镇工业经济发达,属于工业经济强镇,农业经济弱镇;二为远郊型乡镇,大部分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交通条件欠发达,属于完全的农业经济弱镇。
综合化的农业经济重镇应依托相关政策、自身发展优势和交通区位等因素,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此类的乡镇农业发展不仅仅要注重自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应在城镇体系中发挥乡村地区的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地方农业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创新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打造省域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业发展地域品牌。
专业化的农业经济强镇是省域内重要的特色农业经济区,也是现有农业乡镇转型发展的主体。特色农产品产业是此类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径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区域分工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乡镇农业竞争力。在未来,农业科技与组织管理水平仍然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来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创新农业组织管理机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乡镇农业的健康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可根据服务分工的不同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镇主要职能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这些乡镇土地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拥有较强的农业基础竞争力,在发展规模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先天基因优势。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下,面对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现象,大力推进农业器械化、农机智能化显得极为迫切与需要。提升农业竞争力水平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通过先进的农业器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规模化发展,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此外,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也极为重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价值,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水平。
综上所述,经过三、四十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浙江绝大部分乡镇已摆脱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如何引导乡镇由“分化”走向“分工”,科学“分类”与管理是前提。本文基于要素空间特征视角的乡镇农业竞争力及其发展研究,既为科学“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也为分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