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属小学第三小学 刘灵芝
古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诗人往往以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艺术手法,用浅显易懂语言,寥寥几句,便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古诗词魅力之所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现状却常遇尴尬——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产生如此“尴尬”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说,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小古文是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再加上大部分语文老师自身古诗文修养不高,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不够,古诗文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的记背积累。可以想象,一个不爱古诗文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其难度不言而喻。
再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诗文,没有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引导,势必对诗文产生深奥难懂的不利印象。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古诗文内容不够浅显,虽说句子简短但结构比较复杂,朗读起来并不是常说的朗朗上口。即使理解了诗意也是属于强化记忆,很难做到活学活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文只是在完成学习任务,无兴趣而言。
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和尝试,摸索出了一种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古诗文教学方法——“通、意、品”教学法。
读,是古诗文的教学之魂。初读诗文时,教学目标一个“通”字概括,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教学中,我一般会将“通”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目标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对这一个字的阶段目标表现出易如反掌之势。加上诗文本身短小精悍,短时间内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是非常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本身枯燥的朗读,此时在学生看来算是一项挑战,且是非常容易成功的小挑战。读通诗文的信心和兴趣自然有了。在此环节中,老师只需相机正音,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少数难读易错的字。读通了诗文,还可延伸到读出韵律。在表现韵律这一教学环节,我给学生做了示范读,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课后的注释和课本插图,初步感知诗文的意思,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这里说的“意”,不是指诗文的意境,而是让学生读懂诗文表层的意思。古人喜欢借诗抒发情感,往往在诗文表层意思的背后,才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怀。小学语文(各版本)编入的古诗文一部分属于通俗易懂,平白直入型的。还有一部分作品的作者则比较含蓄委婉,这除了与诗人的性格、表达手法有关外,更多的还和时代背景及诗人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不管学习那类诗词,读懂诗文的意思是深入学习诗文的基础。现在的学习资料众多,学生想要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可以说是相当容易。如果一味让学生强化记忆,或是教师逐字逐句分析解释诗句意思,则会破坏诗文的画面感和意境,会对之后教学活动中的品读环节产生影响。因为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限,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层层引导来逐步感悟。首先,可以通读诗文后,说说对诗文的一知半解,结合课本插图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尝试从诗的画面入手。其次,注释也是理解诗文的好帮手,往往不理解诗文,可能就是因为某个字词的意思拿不准,有时理解了一个字词的意思便能撬动整个诗句甚至整首诗的意思。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谙”的意思,延伸到诗句乃至整首诗文的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时,不硬性要求将诗文意思表述多么规范,甚至可以允许学生的“不求甚解”。学生若能在表述时,加上自己丰富合理的想象,效果更佳。
读通了诗文,了解了诗文的意思,这只是学习诗文的开始,只是为学生入走进诗文及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了铺垫。
品读一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里,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诗文创作背景或时代背景、诗人际遇、关键字眼,将整首诗文贯穿成一个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心情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很容易被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时再去诵读诗文,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感情诵读诗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学生读了浅显易懂的诗文,感受了乡村田园生活的乐趣和悠闲。也感受到了词人对恬静闲适田的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这些都是停留在诗词的表面,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在教学中,我将词人的一生用三个词概括:“主张抗金、蒙受谗劾 、隐居田园”。 并将词人一生以故事的形式简要概括,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了解了这些,学生再次读就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总之,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需要熟读、吟诵、积累,同时还要借助一定的文学常识,联系时代背景,初步尝试“品读”诗文。学会了品读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及欣赏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