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爱中生长:学校课程建设的应然追求

2019-01-14 17:57
江苏教育 2019年50期
关键词:阿德勒翰林经验

读罢有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的这组文章,可能一些外校的教师会说:“只有羡慕的份了,哪能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家长和社区资源呢?”可课程资源其实随处都有,就在身边,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双慧眼辨识出合适的资源,而后恰切地加以利用。

翰林小学的经验在于秉持这样一种大课程观的理念,想方设法打破学校与大自然、家庭、社会之间的围墙,将课程的触角延伸至可能的教育场域与情境,以带给儿童丰富、鲜活与立体的生命体验,拓展儿童生长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如果我们的课程是多样化、高品质、可选择的,这也意味着更多儿童的独特性会得到关照,儿童的正当趣味与需要会得到尊重,儿童的天然本性会获得更多自由释放的机会,他们也就必然能体悟到饱满的爱。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所阐释的,爱即是对所爱对象生命成长的积极关注。这种爱,无疑构成儿童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翰林小学杨春芳校长用“款待”一词传神地表明了这样一种课程态度。儿童如同前来家中做客的贵宾,某些课程就如同依据他们不同的喜好精心烹饪的各式食物,我们致力于让这些食物如何兼具营养与美感,如何让他们不忍释筷,亦如何让他们感受到食物里所包含的充沛情意。某些课程,我们也邀请客人及其家人(例如父母)参与到食材的准备与加工的过程中,让儿童享受创造的乐趣,在与成人或同伴的相互交往与共同成长中学习。

课程既有预先精心选择的内容,又具备开放性与敏感性,始终处于创生进程之中。更紧要的是,课程是面向儿童的。自近代以来,我国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从最初的“课程是知识”到“课程是经验”的飞跃,意味着课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多样的功能,它不仅涵盖间接的人类历史经验,还包括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指向儿童的亲身体验。“经验”凸显了儿童在课程中的地位,突出了学习是学习内容转化为儿童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是个人经验与人类经验联结的过程。课程着眼于儿童的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是我国课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有很多像翰林小学这样的学校,正致力于打造从儿童出发、依靠儿童、为了儿童的课程体系,并且已卓有成效。

自迈入学校之门始,儿童就已开启他们的人生实践,打开感官逐渐建构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我们是否能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提供丰盛的课程资源,拓展他们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开阔他们的眼界与格局,种下理想的种子,使其在个体成长早期拥有一段充实而愉悦的生命经历,切实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由衷期许,有更多像翰林小学这样的学校,努力将课程置于更广袤的背景之中,进而创设一种蓬勃生气的课程体系,为儿童的生长提供“爱”的阳光雨露,提供具有“丰富”养分的沃土,竭力让他们都成长为阿德勒所说的那个“幸运的人”。

猜你喜欢
阿德勒翰林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把童年还给童年
把童年还给童年
金庸族亲图谱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把书包留在墓地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