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渐渐形成举家迁移的模式,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把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流动进入城市或者城市孩子流入到其他城市的6至12周岁儿童称之为“新市民儿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地处城郊接合部,较多学生来自外省,他们的成长影响着一个个家庭。不同群体的儿童品格发展的起点是不同的,不同的时空场域品格发展的系统也是不同的,这需要重构学校生态。
目前,许多学校的新移民儿童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城市学校文化未必都能被流动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而流动儿童的乡土气又未必能被城市学校文化所包容;二是全力聚焦儿童本身的学习适应问题,忽视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忽视了家庭的社会适应问题;三是新市民儿童的父母大都分布在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儿童很少有与城里孩子接触的机会,处于“非融合”状态。要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问题,关键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凝聚社会有识之士参与到新市民儿童的品格培育中来,引导其参与儿童教育生态建设;优化家庭育人氛围,提升家长育人水平;建立学校品格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儿童发展的立体内涵认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
共建人力资源平台:共建为新市民儿童学习、心理、生活指导的师资保障平台;共构互联网支教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互助平台;共享社区资源平台:社区的体验、实践、交往的资源平台;共创品格成长评价平台:建立数据化、过程化、指标化的品格成长评价平台。
从学习、交往、家庭、社区、心理等要素方面建构,建立互助的学习系统、自信的心理场域、共生的和谐家庭、交往的实践情境、朋辈的社区群落,并实现这五个子系统之间循环融合,彼此融通。
“新市民儿童社会适应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门科学。这体现在主体性联结。社会适应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只有不同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不同形态的教育社群贯通培养,不同地域的共性梳理,才能协调学校、社区、父母的多方合作。系统需要实践性建构,这是对立德树人的阶段回应,要不断发掘新的儿童实践教育渠道。文化适应泛指个体对改变了的社会文化的适应,从农村或小城镇到大城市,流动儿童虽然在同一国家内迁移,但城市与乡村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新市民儿童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与价值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适应也是一种文化适应。
新市民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系统遵循生命的独特、生态的系统、生长的过程的理念。我们对“人”的品格基础培养也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理解,简称为“人”的基础发展的四个维度(不是发展的先后顺序)。第一维度: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生命个体特征的人。第二维度:新市民儿童。无论在哪个城市生活,都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健康、向上、向善、合群、守约、诚信,要培养其成为适应城市群体生活规则的新时代儿童。第三维度:城市居民。不同城市的流动过程是将个体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不断积淀传统文化基因,培养具有身份认同的人。第四维度:社会公民。每一个儿童都要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发展,走向社会的现代公民,应具有民族情怀、公民意识和公民品格。
一是打破师生之间的壁垒,让师生共同成为目标系统的建构者。新市民儿童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仅是文化的熏染,更需要从人的基本素养入手,从新市民儿童的普遍属性出发,架构出新市民儿童核心素养体系。二是打破家校壁垒,家长成为环境系统的建构者。家长要主动帮助子女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包容和耐心对待随迁子女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三是打破学校与社会的边界,让教师与社会人士成为实践系统的建构者。通过成立新市民儿童成长联合会,落实学校新市民儿童实践社区基地。四是打破不同学段间儿童的壁垒,让儿童成为朋辈系统的建构者。通过让不同年龄段儿童彼此交往、互相影响,在角色体验中、在甄别不同的同伴群体中,用儿童自己的思维移情同化。
1.互助者学习林行动。
语言的林子。新市民儿童在进城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仍旧习惯性使用方言与他人交流。我们开设了方言小学堂,让新市民儿童和本地孩子相互学方言。设立“我是演说家”舞台,鼓励人人用普通话表达,设立英语角,让孩子们共同学英语。设立中国民俗节,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
学习的林子。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中,注重把普通教室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进行重构:学习组的串联、班际间的并联、小助教的合联,通过学习组构建起了特有的“朋辈关系”,让爱与被爱、支持与理解、尊重与信任等情感得到更好满足。
交往的林子。我们让分校的新市民儿童与星河实验小学本部的所有本地孩子结对,形成“大家族”模式,到双方家庭中进行体验,减少流动儿童的学习焦虑,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优秀品质。
互助的林子。通过实施蕴含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课程,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这可以给城市流动儿童提供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机会。
生活的林子。每一个新市民儿童都可以在集团中认识并结交形成自己的“家族”,有自己的本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促进其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圈;采用班级到集团本部班级进行互访的方式,结识自己的好邻居,克服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归属感;每个人在学习共同体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助人自助,接纳尊重,引导成员自我改变、自我发展。
2.家庭共生场行动。
常青藤绿化家庭行动:父母不做家庭生态的“污染源”,提出父母的必备素养,让新市民儿童的父母都能拿到“上岗证”;蓝海洋新父母学校行动:形成新父母学校系列课程,开设好父母成长工作坊,提升父母素质;紫藤花亲子行动:举办由新市民儿童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等活动;橙风铃书香家庭行动:通过新市民儿童家庭阅读计划,让一个个新市民儿童的家庭也成为阅读场、情感场、共生场;红丝带家庭互助行动,让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本部与分校之间形成结对关系,让本地的家庭帮助一个新市民家庭,在生活、工作、文化与育人理念上相互关照、相互影响,促进融合。
3.“一米阳光加油站”行动。
“阳光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对新市民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构筑心理网络,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为广大新市民儿童提供了缓解压力、倾诉心愿、展现个性、感悟成长的新天地;开设心育课程,低年级主要让学生形成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年级提高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对生活的信心;高年级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4.“又一城”体验营行动。
一是城市体验中的认识。开展“城市文化元素榜”专业服务,城市文化元素榜旨在帮助城市流动儿童了解城市的学校教育,了解城市生活。二是职业体验中的位移。激发每个孩子的职业梦想,利用校内外资源,“MEWE”城堡中近40个场馆,40多种职业体验,展现了社会上多彩的职业。三是岗位体验中的互助。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儿童生活城,这里有儿童城市的市长办公室,下设自主管理中心、服务支持中心以及自主活动中心,设立诸多体验岗位,细化岗位设置、招募、培训、实践、评价等环节,让每个人在学校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会共同生活。
5.社区朋辈圈行动。
合宿课程,通过分校与星河本校家庭孩子的合宿,也通过研学旅行中本校和分校班级孩子的合宿,创造一个活动空间,让孩子们的同伴关系有更宽广的延伸。混养社区,包含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专业社工上门拜访、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合作对对碰活动、邻里之间的结对、课后四点半辅导等。
一是区域内新市民儿童教育共同体。吸纳区域内各学校的办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上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相互促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二是学校与企事业文化互动协作体。学校与知名现代企业建立文化互动与融合协作体,让新市民儿童借助这个协作体充分了解先进的企业文化,实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认同。三是学校民族理解教育融合体。每年年初,让全校来自十五个省份三十六个地区六个民族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家乡特产举行展销会和分享会,促进民族之间的认同与理解。四是跨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共同体。通过互通区域内新市民儿童的人力资源,在共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建。增强新市民儿童的自信,拓宽视野,激发出他们的进取精神,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