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举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天津 301500)
内容提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将近些年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借鉴。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或者颈内动脉系统发生病变导致发生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最佳时机为急性期,但是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介入治疗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4]。
介入治疗主要是在计算机控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辅助下,在患者血管内采取导管操作技术对患者颅脑内的病变血管开展治疗,将血栓进行捣毁或者溶解,从而促使闭塞的血管实现再通[5]。目前临床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机械取栓术、支架植入术以及动脉溶栓等[6]。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该尽快恢复半暗带血流灌注,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7]。
目前临床颅脑血管疾病诊断主要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并将其作为颅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溶栓治疗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辅助下,在血栓形成部位准确释放溶栓药物,进而采用较少的溶栓药物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溶栓治疗效果,相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具有优势[8]。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溶栓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为尿激酶以及rt-PA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时窗较短,动静脉联合溶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先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再开展动脉溶栓治疗,有助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再通[9]。目前已有很多临床实践表明动静脉联合溶栓方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安全性,同时动静脉联合溶栓方式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尤其对急性脑梗死疾病来说,如果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闭塞,此时采用尿激酶开展动脉溶栓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
果[10]。
机械取栓主要原理为采用取栓器或者微导丝等置入动脉血管内,将动脉内的血栓捣碎,起到快速疏通血管的作用,从而有效显示缺血组织的血液再灌注[11]。由于机械取栓治疗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很多专家建议将其与静脉溶栓联合进行治疗,有效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有少量临床实践表明,机械取栓在小剂量替罗非班动脉溶栓的辅助下可以起到良好的溶栓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2]。
颅内动脉弯曲迂回、动脉壁薄,对颅底主干动脉以及穿支血管没有肌肉组织支撑,对溶栓治疗增加了难度[13]。采用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可以对颅内动脉外段开展有效溶栓治疗,对于风险和难度大的颅内动脉也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因此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4]。下面两种情况均需要及时开展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术,一是椎动脉颅外段或者颈动脉出现重度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出现全闭塞或者接近全闭塞,导致急性脑卒中产生;二是由于颅外段血管狭窄严重导致导管不能顺利到达血管远端时,需要先开展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15]。
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管是采用机械取栓方式还是采用支架植入术的方式,均可能出现破碎的血栓或者血管壁斑块脱落后到达血管的远段,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目前临床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其他部位栓塞形成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在导管的远端设置保护球囊或者滤器,从而有效阻止栓子碎片等进入颅内,同时对血流的流动性不造成影响。
颅内出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并发症,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溶栓药物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或者机械取栓以及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血管内壁造成了损伤等。在开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过中应该密切对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意识水平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存在颅内出血情况,应该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出血量,必要情况下需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痉挛、动脉夹层形成、心肌缺血、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等也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求在治疗前应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进行准确客观评价,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治疗后要按医嘱用药等,最大程度保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