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觅
(营口市体育运动学校,辽宁 营口 115000)
元素化合物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它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化学教学中,普遍认为中学化学知识框架中最底层知识为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而此部分又是以元素化合物为先行导出的,因此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后续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学习效果。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理论产生的深入理解,进而对基于理论的其他知识点起到了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加深化学认知的关键,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是化学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由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数目众多、相关知识点庞杂、各知识点相对独立并缺乏关联性、化合物名称相近、结构相似、即使同族元素化合物性质相近但也存在不同差异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困惑。元素化合物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普遍采用知识点罗列的方式将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产物、反应方程式等)呈现给学生,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知识点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加以掌握。即使课堂上气氛活跃,但课上所罗列的知识随着课堂气氛的消散也随之变得记忆模糊了。这导致基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深层次知识点的学习成为了化学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学化学教师在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的把握上通常出现误区,即:知识点间的连贯性欠缺,多数元素化合物间存在性质互补的关系,人们为了不断提升产品的某种特性,在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化合物产品。基于这种现实,教师在课堂中通常采用直接介绍某个或某类元素化合物,但在讲授的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借助化合物间性质的互补关系进行。虽然教师能够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梳理某些知识点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同时学生很难获得对某知识点簇的全面了解[1]。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簇前,应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对知识点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思维导图法是利用具有逻辑关系的图形结构描述发散性的知识点。由于人类对图像、文字、数字、符号等直观信息可以在大脑中产生相关映射,该映射关系有助于对发散性信息进行记忆,因此思维导图法正是利用了人类对信息处理的特性建立起了易记忆信息与难记忆信息间联系,提升了人脑对概念、逻辑间的联系的认知,进而达到概念强化、记忆加深、深层理解等效果。思维导图法的逻辑特性与大脑发散性思维方式具有极高的匹配度。该方法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认可,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思维导图法旨在发掘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并以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此方法可以强化关联性弱的知识点簇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2]。研究证明,思维导图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清晰的知识框架,还有助于学生理顺思维,提高思维效率[3]。此外,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初高中,甚至小学)已经在课堂中开展了不同程度上的思维导图法应用,这为思维导图法教学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元素化合物”概念多、性质易混淆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在整体上把握住教学大纲内容。其次,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簇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该过程既可以使用板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只要能够体现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既可。思维导图的绘制要以点及面,通过线条实现各知识点间逻辑关系的勾连,由一点逐步衍生和联结各知识点,丰盈整个知识网络,保证整个逻辑关系的脉络清晰易懂,促进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这个知识点簇的逻辑结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正确的使用方法,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小组研习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强化学习的环境。在此章节学习完毕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并以常规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强化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此节各知识点,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思维导图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簇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4]。当完成此阶段任务后,思维导图法将引入其他章节中,使整门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幅提升,并也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需立足于化学知识框架的本征特性,清楚知道思维导图法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从思维导图法的使用过程中获取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