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上的瞭望与创造

2019-01-14 10:29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9年70期
关键词:原点动力校长

成尚荣

我很敬重奚亚英校长,因为她把全身心献给了学校,献给了学生。为此,她又全身心地去培养校长。她有个信念: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好学校能培养一批好学生,而好校长要促使其自觉成长。

这样的信念,让奚校长不断地去创造,创造了一个个经验,称之为奇迹并不过分。当然,奇迹诞生过程中,奚校长付出了很多很多,与此同时,她的智慧也在不断生长。这是奚校长的伟大——如帕卡·帕尔默所言,伟大在于事物本身——奚校长所做的一切是伟大的事业。

集几十年的经验,奚校长将名校长的培养概括、提炼出一种模式:“1+N+1”。这既是名校长的培养模式,又是名校长的成长模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奚校长将“培养”着眼于校长的“自觉成长”。从“培养”到“成长”是种转换,或曰一种转化。转换也好,转化也罢,总之是一种创造,是理念的再一次提升。

这一模式内涵是丰富的,特点是鲜明的。我试着做些分析。

一、“1+N+1”培养模式有个既回归又前瞻的主题:原点上的瞭望与创造

从理论上去说,模式是理论化的实践,也是实践化的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1+N+1”正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趋近与结合上加以概括的。奚校长对这一模式的解释是:“1”是个原点,通过“N”种不同的培养路径,最终达成“1”个目标,这个“1”既是终点,也是下一个项目的原点。可见,“1”是个目标,而目标是连续性的,可生成、可发展的。其实,透过“1”这个目标,是让我们回归到原点上去。

原点,是出发点;原点,是初心;原点,是规律。从原点出发,就是回归初心,走在规律之上。说到底,原点是育人的初心,是育人的规律,这里的“育人”,是指培养校长,当然也直抵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这是站在原点上的深情瞭望,瞭望教育的原义与本义,瞭望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瞭望教育的未来和未来的教育。瞭望并不意味着仅是远望,也是聚精会神地凝视,这样的凝视,让教育的真谛凸现出来,又让教育的未来走到跟前来。

瞭望、凝视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造,看清了,看透了,看远了,规律就会被发现,也会被掌握,创造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也有了具体的目标。所以,这种培养模式,是让校长放大视野,深度思维,增长见识,把握规律,学会创造。心中永远有个“1”,就永远有目标,永远生成智慧。“1+N+1”培养模式具有哲学意义。

“1”的生成性告诉我们,“1”这个原点可以延伸、拓展、深化,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目标是种价值承诺,抑或说是种价值宣言。在目标的引领下,即在价值召唤下,校长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实践来回应价值召唤,实现价值目标。价值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因此“1”是可持续发展的。

“1+N+1”模式,从原点到原点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不断上升,校长的发展也在跃升中。这一鲜明主题,对我们也是一种召唤。

二、“1+N+1 培养模式”有个鲜明而凸显的核心:激发校长发展的内生力

“1+N+1”培养模式立足于原点,力求在校长发展动力上有所突破。

无论哪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外部动力,外部动力不可或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发生对接、联系,让外部动力“击中”内部动力的关键处。

奚校长所创立的“1+N+1”培养模式的成功之处也就是在此:把握住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外部动力激发校长发展的内生力,凭依内生力促进校长的自觉发展。在这一核心的引领下,“1+N+1”培养模式成了一个有独特意义的组织。其一,这是个自组织。自组织来自内在的需求、动力,而存在的需求、动力,又与发展的愿景密切关联。自组织折射出校长发展的价值远景,呈现出自主发展的状态。其二,这是个共同体。校长们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共同规则的要求下,有自己个性的存在,追求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三,这是个对话世界。培养、培训,不是单向的输出,更不是训诫,而是互相学习,互相发现,让意义之水在大家心中流淌,这就是对话。在“1+N+1”的对话世界里,内生力得到尊重,得以开发。对话成了这一模式的关键词。

在此基础上,奚校长又围绕核心建构一个发展思路:以基地课程建设为抓手,重视学术引领,立足管理实践,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家型校长。接着,她在阐释中突出了两个关键词:情境理论、问题解决。把校长发展的理论、目标、要求、规则镶嵌在情境中,在情境中激发情感,让情绪沸腾,在情境中感知、审美、创造。而问题解决更具针对性、操作性。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正是内生力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是抵达核心的关键环节与主要途径。

三、“1+N+1 培养模式”中的“三化理论”,让校长发展走向深处与高层

“实践化的理论”模式的这一界定要求模式应当有理论支撑,在实践中诞生理论,这是个经验概括化、提炼的过程,将这一理论称作扎根性理论是合适的、准确的。奚校长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她的感性是灿烂的,但她的感性里是“潜伏”着理性的。在奚校长的管理体系里,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熠熠闪光。这就是奚亚英的可贵之处,伟大之处。

奚校长对“1+N+1”培养模式中的“N”做了解释:“N”代表路径、方法、策略,关注实施过程“共性目标的个性化”“发散思维的系统化”“实践性经验的理论化”,我们不妨称作“三化理论”。这“三化理论”中形成了概念的相互对应:共性与个性、发散与系统、实践与理论。三组概念的一一对应,充满了辩证法意味,辩证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思想的张力。

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上文已有所论及,可以就“发散与系统”这一对应概念做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们一直关注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固然是对的,但问题讨论还可以深一层:方式的背后或深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思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略和发展格局,将校长发展中的思维问题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是深度思考的结果。这一发展策略,在其他培养基地、发展模式中也在探索,但并没有得到突出。由此看来,奚校长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有深度的,智慧总是在她平实的语言和踏实的行动中闪光。

思维发展也呈现出一些走向,发散性思维与系统化思维的互动是其中一个特征。发散性思维,让人思维活跃,视觉多种,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总是紧密相连的。但,发散性思维也有弱点与不足,必须对其进行整合,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使之更具整体性力量,更聚焦于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若此,思维品质更优良,创造的可能性更大。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的校长发散性思维特别活跃,有的校长更擅长系统化思维,思考、工作、处理事情更有序,将两者结合起来,校长发展就有可能站到高点上。“三化理论”,从思维角度看,建构的是种复杂性思维,以复杂性思维,促使校长在综合性地带,有一片开阔地,发展的时空结构更宏大。

四、“1+N+1 培养模式”优化了校长发展路径:让流程切实、有效,摆脱“路径依赖”

校长发展有一般的路径,路径透射的是规律,奚校长概括、总结的路径是: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讨论梳理现有问题,再通过剖析与研究,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这一流程的主体是项目学习,将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包裹在项目学习中。这与现有的培养路径或发展路径是有所不同的。现有路径是:读书、实践、反思、研究、总结、表达(或是写作)。这一路径是科学的,逻辑很清晰,而且行之有效。但是,长此以往,我们也发现,有的校长、教师产生了“路径依赖”,所谓依赖,其中有个原因,那就是误以为,只要按着路径走必定成功,殊不知,路径中的每一步都要有辛勤的付出。为此,除了要提醒大家正确对待路径以外,还需要开辟其他路径,或者对已有路径加以优化,以摆脱“路径依赖”。

审视“1+N+1”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奚校长寻找到另一条路径,优化了流程,这一路径、流程效果是显著的。其特点有:形成一个大主题,即学校挑战与教育反思。在基地培训中,通过思维众筹,各校长学员分别讲述学校发展现阶段中所遇到的瓶颈性问题,形成挑战性任务。这是其一。在这大主题之下,又有具体主题即具体项目,比如课程文化与教学常识、课程逻辑与课程张力、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这些具体主题切实、深入,映射了总主题。这是其二。深度体验与考察交流,开拓视野,开放格局,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是其三。思想提炼与成果展示,从实践跃升到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闪亮思想;再通过成果的展示,增强自信,在交流中有进一步提升。这是其四。奚校长将这些总主题、具体主题叫作“核心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此外,“走”在流程中,又提出“根植于现场”,进行“临床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校长在现场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现场永远成为“1+N+1”培养模式的“第一情境”。

猜你喜欢
原点动力校长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动力船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