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明
记得初任班主任时,我照本宣科,把校规校纪当成班规。可我发现,尽管我一再强调班规班纪的重要性,可班上“越雷池”的人却越来越多,我只能一次次把惩罚升级,师生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系列的状况让我焦头烂额。一次,我和学校一位资深班主任沟通,他问我:“你们班有自己的班规吗?”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于是我开启了第一次“自己的”班规制订之路。我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步依葫芦画瓢,在图书馆,杂志上搜寻现成的班规,作为自己起草班规的模板;第二步集思广益,在班级内让学生提建议;第三步因地制宜,请班级干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修改并制订班规。
学生们参与的热情超乎了我的想象,大家兴致勃勃地写出自己的方案。有的写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把自己以前小学班级里觉得好的班规都贡献了出来;有学生一下课就跑过来和我讨论,提出哪些地方需要改变、修正……就这样,在全体学生的共同配合下,一个星期后,属于我们的班规出炉了。班规实行以后,“分数”成为我们班的热词。“快点交作业啊,迟交了是要扣分的!”“我们组是全星小组,可以加分哦,好棒!”班级渐渐呈现出“人人争分、组组比分”的向上风气。有学生在周记里写道:“之前我对这个班没什么信心,可有了班规之后,大家都变得积极主动了,我喜欢这样的班级。”
初一上学期,是被班规分割的两个阶段。到了学期末,学生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期末考试结束后,有班干部找到我说:“老师,我觉得现在班规里有些内容太陈旧了,我们最好做一些调整。”“好吧,你们放手去做。”我说。于是,制订个性化班规成了当时我们班的一项寒假作业。开学时,学生们把雪花一般的纸片交上来,各组的组长先筛选,然后班干部组织讨论,我们的个性化班规再次新鲜出炉。
一个学期,我们班的“班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新班规施行了一个多学期,到了初二,又出现了瓶颈。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是很理想,全班一片沉寂。我清楚,他们在反省自己,每次考完,他们都会有这样的表现。
大家发现,初一确定的小组合作制度的确在班级管理上有一定成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慢慢失去了新鲜感,小组内所谓的合作也变得名存实亡。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开始重新思索班规制度下小组合作制的有效性,同时也针对本次考试的成绩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进步明显的学生竟然全部集中在同一个小组。我找该小组的组长了解情况,小组长告诉我,她们小组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有针对性的“组规”。从课堂纪律到作业的完成,从日常小测验到大型考试,他们都有详细的帮扶制度和奖惩措施,而且这些都是小组成员一致讨论通过的,期中考试的成绩证明了他们的组规是有效的。
我马上以“我的小组我做主”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我请优秀小组的组长详细介绍了本组的做法,鼓励各组自由讨论,制订具有自己小组特色的组规。相对于统一的班规而言,组规更有针对性,也更人性化。
有任课教师告诉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会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听讲,据说因为打瞌睡会违反组规,所以学生选择站着以保持清醒。
这次尝试让我意识到,班级管理离不开班规的制订和执行,可如果能把班规融入小组合作的模式中,让其发挥最大作用,也许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从而真正实现“班有班规,组有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