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

2019-01-14 08:57
教学与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话语特色时代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亮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回答了中国在新时代应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向国际传播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具显著中国性与鲜明世界性的价值特质,推动其国际传播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科学概括与总结,它立足中国现实、重视文化承续,同时也直面国际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具有显著的中国性与鲜明的世界性,推动其国际传播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回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推动其国际传播,能够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分析矛盾,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才能逐渐化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敢于直面矛盾与化解矛盾,善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稳增长、促改革、重民生、防风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比如脱贫攻坚,当前已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3月李克强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 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注]《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2018年全年,“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注]《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9年3月6日。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国内繁杂艰巨的改革任务,我国经济顶住了各方面压力,依然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注]连俊:《“中国数据”提振世界预期与信心》,《经济日报》2017年9月2日。而放眼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由于西方“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是建立在分离和对立基础上的“大小”“强弱”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导致了诸如“政治衰败”“失败国家”等一些国家治理质量低下的现象,[注]刘志礼:《西方国家治理话语的逻辑、困境及警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不仅种族鸿沟加剧,社会阶层鸿沟也有扩大的趋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能够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了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其国际传播,有利于国际社会“读懂中国”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先贤为我们提供了“民唯邦本”“廉洁奉公”“大同”“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智慧。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注]《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3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它就内蕴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全面依法治国内蕴着“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等传统价值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内蕴着“取乎其上”“群策群力”等传统价值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蕴着“尚和合”“重民本”等传统价值理念;全面从严治党内蕴“政者正也”“知行合一”等传统价值理念。然而,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在党和人民长期伟大斗争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标识。它们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是宝贵的“沃土”。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发挥并会持续发挥精神鼓舞作用。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当前国际社会渴望全方位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要想深入了解、读懂中国,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续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其国际传播,有利于国际社会在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好地读懂中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博大的人类情怀,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这一思想全面、有效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助力世界共同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关照国际现实,极为关注当前的国际关系呈现的特征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人类处于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对立关系之中这一客观事实,科学把握当前国与国之间共生关系日益显著的基本趋向。从利益的维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特别强调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倡导在不损害他国利益的情况下,力求采取合作的方式使自身得到发展,推动整个共同体利益的增进,变零和博弈为正和博弈。从全球化理论发展维度来看,近代以来,出现了若干全球化理论版本,包括“西化”论、工业化论、现代化过程论以及现代化模式论等等,但本质上都没有跳脱“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框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共同体本位原则,着眼于整个人类的现代化,而非一国或一地区的现代化,强调“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页。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理论超越。从这一理念本身的实践维度看,这一理念特别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就曾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这一理念,已写入了联合国的相关决议,正在逐渐从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对全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创举,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为关照国际现实,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而且这一方案已在积极实践,并取得显著成就,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将会向世界更加全面地介绍、分享中国方案,有利于世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显著的世界性特征,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同时,伴随着中国方案的介绍、分享力度的加大,也有利于中国方案具体实践的深入推进,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客观分析其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是探讨这一思想国际传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自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从政治领域看,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多极化成为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新趋向,追求并维护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从经济领域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逐渐摆脱了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差异的影响,日益融为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彼此经济依赖度日益增强。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政治领域,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政治冲突与动荡;在经济领域,全球性贸易摩擦升级,国际竞争更加剧烈。特别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从2018年年初以来对多国发起贸易战,尤其是对于中国,严重冲击了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变得曲折,也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尽管存在着不少阻碍因素、不少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不会改变。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所言,“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是大势所趋,国际力量对比将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注]王一鸣:《美国打贸易战改变不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机遇期》,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9/30/c_1123511210.html.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而放眼全球,由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这一主题要求世界既要注重世界和平的维护问题,也要注重发展的速度、质量与均衡的问题。世界民众普遍有着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在逐渐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当今世界有广泛体现,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要解决的问题。这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存在着共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必须要充分把握这一时代背景。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极为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国际传播的时代要求。毋庸置疑,中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进程中,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与影响者。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对全球治理贡献,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17年调查显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得分分别为6.5和6.2分(满分为10分)。[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受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国家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等因素的吸引,世界许多国家想全面、准确地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理想,借鉴和参考中国的发展经验。但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早已厌倦西方大国强行输出意识形态、要求“复制”其发展模式的行径,因此,也不希望新兴大国强制输出政治思想、强求他国“复制”并实践。世界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各国、各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强行向外推销本国模式、本国发展经验,可能会出现“鞋不合脚”的问题。治国理政经验可以分享,但不能强加,这已是当今时代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真诚呼吁,体现时代要求。事实上,我国从来就不强行向外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强求他国照搬中国经验。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注]《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必须要正视这一时代要求,尊重许多国家对政治思想国际传播的“非强加性”呼吁,重视分享、共享以及感召,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面临不少障碍,必须要理性分析这些障碍性因素,以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国际传播对策建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主体还未能形成话语自觉,使命担当意识较弱

国际传播,本身是国际传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缺少国际传播主体,国际传播实践仅能停留于理论甚至空想层面。当前学术界尽管对国际传播主体的界定看法不一,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国际传播主体是多元的。比如有学者认为,国际传播“是指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指个人、团体、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转移信息及数据。”[注]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笔者认为,其国际传播主体是多元而又立体的体系。其传播主体既包括政治家、知识分子、新闻媒体工作者等,也包括领袖人物以及领导集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普通民众等。国际传播主体只有具备较高的话语自觉,才能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来说,所谓的话语自觉是指国际传播主体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最终体现在国际传播主体对于这一思想国际传播所形成的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这种觉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首先需要国际传播主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体系形成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产生对其价值特性以及历史地位的深度认同,进而形成对外传播该思想的使命担当意识。从当前现状来看,不少国际传播主体具有显著的话语自觉性,乐于对外传播、分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是也有不少国际传播主体话语自觉并未形成,使命担当意识较弱。比如领导干部主体,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于依赖外在条件,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不高,心态浮躁、浅尝辄止,没有对这一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刻把握,进而很难深度认同其价值特性以及其历史地位,导致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难以充分地介绍、说明这一思想的内容。又如普通民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民众出国旅游日渐增多。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使人们越来越有机会跟国外进行交流。当前,一些民众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较为浅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少数民众甚至受到西方反华势力、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质疑、甚至排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传播主体的具体作为。不少国际传播主体话语自觉未能形成,使命担当意识较低,这显然不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尚未有效构建,制约了其国际传播吸引力、影响力的提升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人以及受话人通过使用特定的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言语符号,借助于文本以及其他传播手段而进行的沟通活动,主要有口头话语以及文本话语两种类型。然而话语体系并非话语的简单累加,它“是一个融合感性、知性以及理性的表达系统”。[注]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页。具体来说,它可以理解为话语的概念、范畴按照逻辑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承载着特定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思维方式,是规划化、系统化的话语集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它集中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是其外在的形象表达。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向外部世界阐述这一思想的表达方式。

话语体系与传播活动紧密关联。由于话语体系是规范化、系统化的话语集合,而话语是极具实践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播是话语本身的内在诉求。因此,如果一种思想理论拥有一套成熟、完备、有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无疑会有利于该思想理论的对外传播。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2页。当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话语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话语体系等问题日益重视。不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尽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话语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话语体系等的建设,本身就会部分地、微观地或者内在地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但是对于该思想理论体系的国际传播而言,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围绕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本身,专门、具体、细致地来探讨其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只有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才能显著增强其国际传播力。而从当前现状来看,这一思想对外话语体系尚未得到有效构建,制约了其国际传播吸引力、影响力的提升。

(三)国际传播的信息碎片化倾向、文化环境差异、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因素,容易导致海外民众误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信息爆炸时代随之到来。当前,信息相对匮乏的状态已悄然改变,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信息碎片化,具体可以理解为,完整的信息通过各种新媒体的再加工和传播而呈现的零碎的、分散的描述形式。信息碎片化传播表现在多个方面。信息文本碎片化是最直观的表现,文本信息大多短小精炼、话语呈现简易化、自由化的特点。信息碎片化还表现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短视频流行。短视频的内容往往较为风趣幽默,但也不乏粗俗、恶搞的内容。信息碎片化的发展,也使信息受众出现信息接收行为中的“碎片化”选择倾向。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由过去趋向于获取“丰富信息”转变为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多数目标受众,往往乐于挑选自己喜欢的版面或栏目,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并且习惯于先浏览标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如果国际传播主体没有充分把握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优化传播策略,那么,在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情况之下,国际受众很难真正把握该思想的真正内涵,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产生错误认知与解读。

除了国际传播的信息碎片化倾向容易使目标受众产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误读外,文化环境的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因素,也会对这一思想的国际传播带来挑战。乐黛云曾说:“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注]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文化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内受众。此外,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向外传播具有跨文化的特点,需要经过编码、解码以及译码等过程,受编码、解码、译码以及具体语境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目标受众听不到、看不到语言符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受众听到、看到,但理解片面甚至错误的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显著的民族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有益养分,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受文化环境差异因素和跨文化语言符号可能不当处理的影响,国外受众容易对这一思想产生误读。

(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硬实力掌握全球信息传播主导权、中西方意识形态本身的差异性,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带来巨大外部挑战

硬实力与综合国力紧密关联,“在分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注]阮宗泽:《硬实力与软实力》,《人民日报》2004年2月18日。硬实力是一种有形力量,一般来说,一国的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是硬实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任何一国来说,国家硬实力在该国的综合国力中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基础性地位。而在硬实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中,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战略地位,是国家强大的主要动力。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特别是在科技上,比如卫星传输技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它们操纵着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信息流通、流向以及分布,使全球信息市场的流向呈现明显的失衡状态。而且“由于不同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的硬件建设规模、海外采编能力、内容制作水平,以及长期实践积淀而来的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际传播格局的失衡状态将长期存在”。[注]刘肖、董子铭:《失衡与制衡:国际传播运行格局的理论透视》,《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当前这种失衡的国际信息传播格局,显然不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此外,中西方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围绕这一差异的意识形态斗争一直没有停歇过。西方积极凭借其雄厚的硬实力,运用所掌握的国际信息传播主导权,加强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的推销与渗透,同时对社会主义话语进行丑化、诬蔑、打压。比如,西方有些媒体就把“一带一路”倡议狭隘化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攫取,认为这一倡议的最终目标剑指全球“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并且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破坏相关国家生态安全画上等号。[注]黄俊、董小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策略》,《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2期。这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带来巨大的外部挑战。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一方面具有现实的必要和可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传播障碍性因素。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构建国际传播主体养成机制、对外话语体系、海外民众误读风险的应对机制以及硬实力支撑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有效传播。

(一)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主体养成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主体养成机制是指在遵循一定的养成规律基础上,使国际传播主体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要求等转化为实际践行行为的形式、方法。有效养成的国际传播主体,不仅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价值特性有着深刻把握,同时,也会对其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从而乐于对外分享与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国际传播主体的养成过程,其实也是国际传播主体提升对外传播话语自觉、增强对外传播使命担当意识的过程。因此,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而言,构建国际传播主体有效养成机制极为重要。这一思想的养成机制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养成筑基、养成实践以及养成环境三大系统的众多因素相互作用、良性互动。养成筑基,跟国际传播主体自身内化有着极大关联,“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注]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内化程度越高,养成基础就越牢固。养成实践表征外化的具体显现过程,包括心理、行为、评价和反馈三个基本面,其中心理过程(特别强调需要、情感、动机、意志)是外化过程的起始阶段,行为过程是在心理过程的助推下,主体由行为倾向、选择再到行为实践的过程。评价和反馈是外化实施后的评价及回馈。养成环境包括养成的客观现实环境和主体想象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主体养成机制的构建,需要尤其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认识内化可能的阻碍因素。由于内化程度与养成基础牢固与否紧密关联,因此,要想有效构建养成机制,必须要积极促进国际传播主体的内化,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到国际传播主体内在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国际传播主体心理面上需要、情感、意志、动机等要素的分离,再加上构成面上的倾向性选择以及执行,在一定的内外环境影响下,可能会出现国际传播主体拒绝内化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认识到内化可能的阻碍因素,有利于提高养成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与针对性。第二,要将他主养成与自主养成相结合。他主养成强调外力作用影响。他主养成具体可分为刚性他主养成、柔性他主养成两类。灌输教育是刚性他主养成的主要形式。灌输有其重要价值,列宁曾说:“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 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但是灌输也有其局限性,方式过于单向性,政治说教意味浓厚,使国际传播主体的养成效果可能会不太明显,因此,也要重视“引导”。通过引导,推动“自主养成”,使国际传播主体能够自觉地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认知以及情感认同。比如,可以推动加强国际传播主体中的落后分子与国际传播主体中先进分子学习交往;在具体实践中,用心感悟这一思想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幸福实现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三,要建立分类化、特色化的养成实践教育体系。比如,对于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要经常开展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活动及其相关活动;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充分运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比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节日、纪念日)向广大民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比如对于大学生群体,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等。

(二)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

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话语体系,首先,必须要科学地凝练与概括其话语内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呈现这一思想的基本主张。要严格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权威表达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结合现实实践,创造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凝练、概括等各类处理的“二阶”话语。是否可以考虑将它凝练与概括为思想主题话语、基本理论话语、主要方略话语以及具体理论政策话语等四大层次。思想主题话语是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话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八个明确”;主要方略话语是指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具体理论政策话语是涉及各领域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所存在的内在一致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及依据。同时,它充分立足于新时代具体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可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其话语内容的凝练概括,必须要对此有所体现。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式地点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八个明确”,同时,也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十四个坚持”,二者分别是从指导思想层面和行动纲领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的合理展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二者的不同特点,将其凝练和概括成基本理论话语以及主要方略话语。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这些诸多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阐明和回答,包含许多理论分析与政策指导,这些理论分析与政策指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更为具体的展开,与理论主题话语、基本理论话语以及主要方略话语有着内在逻辑关联性。因此,将之概括为具体理论政策话语。各层次话语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整个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坚持“以我为主”与“国际表达”相结合的原则。前面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四大层次的话语。我们对于这一思想各层次话语,要进行立足于中国立场的话语言说,面对西方对这一思想内容的不实报道与批判,我们要敢于进行话语交锋。当然,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我们也要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学习和运用国外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对这一思想话语进行表达。

最后,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开。特别是中国故事,要思索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层次话语具体内容的对外阐释融入对中国故事的讲解之中。要通过革命的中国故事讲解、发展的中国故事讲解、治理的中国故事讲解、文明的中国故事讲解以及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讲解,全方位地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它强烈的问题导向性、现实指导性、对世界的积极关照性。

(三)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民众误读风险的应对机制

前面论及,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遭到海外民众误读。因此,必须要探讨构建海外民众误读风险的应对机制。应对机制的构建,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要充分把握国际传播信息碎片化的具体表现,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优化这一思想的呈现形式。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丰富形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综合呈现,不断满足多终端传播以及多种体验的现实需求。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这一思想的内涵以及文化元素动起来、活起来。不过要注意控制内容篇幅、容量。此外,内容呈现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切不能庸俗化、低俗化地呈现。因为,庸俗化、低俗化地呈现,虽然能够吸引国际受众眼球,但是这样的呈现,将会消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特性,使海外受众无法准确把握这一思想。

第二,要重视这一思想国际传播中与海外受众社会文化习俗的对接问题。其一,要对具体受众国家、地区的文化特性予以高度重视,充分把握受众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曾根据异质文化的差异性,区分了话语交际中的“高语境文化”以及“低语境文化”。[注]高语境文化指“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较低的文化”;低语境文化指“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较高的文化”。参见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pp.54.前者中的社会成员往往采取使用较为含蓄间接的方式,而后者中的社会成员则更多使用坦率直白的方式,[注]刘育东:《全球化背景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社会成员的语言习惯差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可以借鉴这一理论,分析海外受众所处的语境文化的分属类型,实现差异化传播。其二,要注意文化禁忌的问题。文化禁忌,代表了特定文化群体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主要包括颜色禁忌、数字禁忌、图案禁忌、话语禁忌等。忽视或漠视文化禁忌,不仅容易造成信息误读,甚至会出现文化冲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由于是跨文化的传播,在对外的翻译和编码过程特别需要注意这一问题。

第三,要重视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拓展。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来说,如果国际受众获取思想内容的渠道和平台较为单一,思想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某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受众对象就有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这一思想内涵,产生误读。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能够使海外受众更加全面地获取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减少误读。其一,要重视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国事访问、接待外宾、双边会谈以及多边会谈等多种外交场合,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以及全球治理智慧,同时加强国际议题设置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传播方式的柔和力、灵活度相对较高,积极运用公共外交手段,有利于增强这一思想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其二,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智库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智库要加强对这一思想系统、全面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对外宣传推介;也可以探索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派遣一些优秀的智库人员常驻国外相关智库,深度宣讲、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理念;也可以邀请海外智库专家学者来中国智库常驻交流,增强对这一思想中国具体实践的切身体会,减少误解。

(四)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硬实力支撑机制

由于一国强大的硬实力是该国思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后盾,在当前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之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必须要有强大的硬实力作为支撑。在新时代,中国只有持续提升自身的硬实力,特别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科技实力,才能增强这一思想的国际说服力,才能逐渐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信息传播领域主导的局面,进而为这一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为此,需要着力把握以下两大关键点:

第一,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要想推进经济变革,其一,要重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在低收入阶段,满足需求主要是数量方面问题;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满足需求的供给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当前,现实中存在的供给问题集中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制约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必须要改善产品供给、改善技术供给、改善供给主体结构。其二,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通过质量变革、动力变革以及效率变革等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其三,要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要在充分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基础上,破除各种歧视性的显性障碍和隐性障碍,不断激发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活力。通过有效的经济改革,充分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潜力,有利于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能够有力地回击西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实或丑化解读,也能彰显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正确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第二,要努力提升新时代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实力。其一,要加强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既要努力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也要实施人才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不断丰富人才的来源渠道,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人才间的合作互动。此外,还要提供给人才丰厚薪酬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持续发挥人才的创新潜力。其二,要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区域间创新投入的均衡。可以尝试建立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吸收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以加强对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拓展科技创新能力的融资渠道;加大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助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其三,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要通过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以及推动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的法制化建设,实现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投入增加以及创新环境改善取得明显成效,能够有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升科技实力。要想增强我国国家硬实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