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

2019-01-14 08:43
教学与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注]《习近平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6页。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他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注]《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这些重要论述,高扬了劳动教育的旗帜,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一、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事业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倡导劳动教育要贯穿、渗透于一切学校教育之中。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甚至是最主要、最根本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学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智力。“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注]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624页。劳动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不含有劳动因素的教育。因此,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互相交织、有机联系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是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自身课程体系建设应汲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精华,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载体上以德育中塑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引,以体育中练就的顽强毅力和坚强体魄为基础,充分发挥在智育中培养的专业技能,呈现美育熏陶下的劳动成果,让学生在能够尽情发展其自身能力、展现其创造力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劳动中,真实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这体现了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但五育又各有侧重,不能彼此替代。德育侧重于解决学生“对世界怎么看”的问题,体现“善”的要求;智育侧重于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体现“真”的要求;体育为学生“看世界、改造世界”提供身体机能支撑,体现“健”的要求;美育注重学生“看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心灵塑造,体现“美”的要求;而劳动教育侧重于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教学来加强对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体现“实”的要求。[注]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1期。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既是对劳动教育本身的有效加强,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劳动教育应该成为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劳动教育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的逻辑维度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高尚品格、磨练顽强意志的重要作用,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梦想实现的维度

劳动教育发挥实现梦想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个人梦想,并为现实的政治任务、经济任务以及其他任务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实现梦想的必修课。习近平指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注]也就是说,即使梦想再美丽、机会再繁多,如果没有辛勤奋斗,一切都是徒劳的,梦想到实现之间隔着“奋斗”的距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活力、最富激情、最具闯劲的青年阶段,只有依靠勤奋不辍、持之以恒的劳动,才能把人生梦想变成现实。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嘴里常挂“佛系、都行、没关系、可以”;公共课不愿意上,专业课不认真听,考试来临之际依靠“划重点、转锦鲤、拜考神”等法宝;心中虚构一番人生宏伟蓝图却整天在宿舍睡懒觉,梦想永远只停留在梦里。这些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价值模糊的现象应及时加以遏制。大学生要树立劳动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必要手段的正确价值观,坚持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自我学习等教育环节上付出辛勤劳动;在体味艰辛和挥洒汗水中磨练自己,历练成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意志;在劳动实践和刻苦学习中塑造自己,养成认真敬业、自信自律的心理素质,把自己打造成高等教育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梦想是中国梦的精彩音符。“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5、277页。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梦”、“成才梦”、“复兴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崇唯志,业广唯勤”。大学生要在青年时代确立崇高的志向并为此终生奋斗和辛勤耕耘,梦想才会实现。今天,国际上中美贸易战摩擦不断,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只有刻苦学习、积极实践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牢固的现实基础和可靠的支撑力量。

(二)价值引导的维度

劳动教育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大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相对的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土壤。在社会文化传统方面,一直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劳动伦理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方面,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学校教育方面,90后大学生大都是从幼儿园一路读到大学阶段,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长期脱离劳动实践,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这些因素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心理素质差,不善集体协作,考虑事情只会单纯地从“个体本位”思想的角度要求社会来满足个人需要,而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因此,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失望和悲观,乃至对生活丧失信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2页。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关系到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就业倾向、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精神特质。但是,在劳动教育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努力就能培育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下来并固化为价值观。黑格尔认为,“通过劳动的实践教育首先在于使做事的需要和一般的勤劳习惯自然地产生;其次,在于限制人的活动,即一方面使其活动适应物质的性质,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使能适应别人的任性;最后,在于通过这种训练而产生客观活动的习惯和普遍有效的技能的习惯。”[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09页。因此,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品德才能最终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育人的维度

劳动教育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通过理论说服人和书本教导人两种方式,还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劳动是联系知识与实际的纽带。劳动生活和劳动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印证所学的课堂知识,把教科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个体认知,培育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从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发现和感悟关于生命、人生、价值等层面的道理,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实践大学生可以印证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毛泽东指出:“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98页。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使两种人相互结合”。[注]《毛泽东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8页。就是说要使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注]励维志主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单纯灌输式的专业课理论学习,容易使学生变得纸上谈兵,很难熟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在手和脑的协调配合下,身和心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体验领悟,在具体情境中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够真正使在课堂上学习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即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四)以文化人的维度

劳动教育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现阶段大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的年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到身边具体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是大学生自身与各种社会、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身边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他们大学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因此,高校重视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够使劳动观教育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在校园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目前,在劳动教育发挥以文化人作用的具体实施层面,大体上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传统思路。所谓以理服人,就是教师“晓之以理”,做传道“经师”,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传递,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还做立德“人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所谓以情感人,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用真正为学生着想的情感去打动人。比如:在学校管理上向学生倾斜,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劳动情怀。如高校在勤工助学、校园绿化、图书管理,以及助教、助管、助研岗位设置上给予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能够实现劳有所得。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够真正地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怀。所谓以行带人,就是“导之以行”,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用榜样的事迹感染人的方法,如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学校园里艰苦奋斗的励志传奇、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刻苦努力的勤奋模范;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形式,传播社会大力宣传的劳模故事,宣传大国工匠,让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这种方式的关键就在于用模范的优秀品格,优秀的劳动品格去影响人。目前,高校多角度、多层次地渗透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功能整合

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融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既需要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匹配,又必须在现实行动中予以实施,从而实现对立德树人的支撑。

(一)道德素养与日常实践的结合

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提出“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注]虞伟庚主编:《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的思想,现在这个教育理念依然适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阅历缺乏,基本生活技能欠缺,尚未完全形成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劳动作为沟通主观与客观的中介,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获得全面成长。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没有体验过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因而在生活上就会放纵和荒唐。只有亲身参与了日常劳动,才会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加深对劳动环节的认识,产生刻骨铭心的劳动印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田野中劳动实践,因此,必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和强化。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大都缺乏独立生活的锻炼,自理能力较差,仍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中,通过从洗衣、刷碗、拖地、擦黑板等简单自我服务劳动,和进行宿舍卫生评比、校园草坪劳动体验等集体性劳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验人自身的力量,领悟到主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等日常管理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提高道德素养。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需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注]王树人:《革命老人徐特立》,《党史天地》2008年第12期。现在有些高校开设一项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投入专项经费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负责校园环境卫生,去食堂做帮工,去打扫宿舍楼卫生,其中包括厕所卫生。让学生在参与美化和净化学校的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一粥一饭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学会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尊重劳动的价值,尊重别人的劳动付出,从而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雨果指出,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由于思想属于脑力劳动,这两种人本质上是一种人。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培育目标上要把握好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在高校的专业课上,到处都有劳动教育的资源。在具体涉及劳动教育内容的相关文科课程中引导学生培育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任课教师不仅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劳动的论述,还会讲述中国哲学中对劳动的论述,让学生从哲学层面品味劳动。在文学通史课上,有许多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是关于劳动的描绘。任课教师在对作品的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要把劳动教育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在没有具体涉及相关劳动教育内容的理科专业学习中,可以从发现某一原理或者探索某一实验的过程中,传递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真理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0页。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必须超脱黑板上的教育,转化为行动教育。高校在劳动教育中,要加大对劳动情怀的培育,可以通过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校企办学等途径,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利用暑假和寒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道理。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实训酒店担任服务生、管理员,学习运作管理一家酒店,通过参加具体的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增长社会阅历,增加社会体验,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创业就业与价值实现的结合

大学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还要善于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在就业或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加就业满意率,实现人生价值。择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观影响。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反过来,择业观的正确确立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正确劳动观的形成。目前,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创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与此相对应的是,一部分同学在择业时只盯着舒适型工作,漠视社会需求量大且服务性较强的行业以及制造业等一线工作;一部分同学在择业时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把金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首选标准;一部分同学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去就业;一部分同学诚信意识匮乏,出现“频繁跳槽”和“随意毁约”现象。因此,大学生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就业观,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另一方面,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理念到行动、从不知到可知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且需要苦干实干、勇于创新的激情和魄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1页。大学生正处在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人生阶段,他们理应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弘扬创造性劳动光荣的良好风气,保护并培养年轻人的批判思维,引导大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就业创业上开创局面,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凝聚成促进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锤炼品格与艰苦锻炼的结合

大学生在艰苦锻炼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品格,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不仅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而且提升对未来人生规划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劳动是锤炼品格,砥砺青春的“磨刀石”。劳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信,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习近平在谈及知青插队生活的经历时说过:“我当农民,学会了全套农活,是村里最好的劳动力之一。这段经历培养了我的意志和自信,使我感受到人世间没有受不了的罪,认为自己在逆境中能干出来、活出来。”[注]孟翔风:《做有志气有作为的一代——习仲勋之子习近平访谈录》,《家长》1997年第2期。人只有在劳动中能动地发挥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通过劳动,特别是集体劳动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有助于可以培养和激发人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大学生也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落实好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在生活上,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地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艰苦锻炼铸就干事的历史担当。正如习近平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注]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主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第442页。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繁重的劳动生活能够磨练其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作为大学生来说也同样适用,在创业就业的初始阶段都是艰辛的,只有拥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艰苦卓绝的努力精神,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展现热爱劳动、磨练劳动意志的精神,拥有推陈出新的魄力和勇气,提起劳动意志克服一道道难关,真正承担起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奋斗的历史担当。

四、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理想图景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劳动教育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导向,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供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加强劳动教育、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战略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该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突出问题导向,制定切实方案,相关各方应统筹推进实施,形成合力,协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实现劳动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系统化。修订《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把“劳育”入法,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同制定落实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创新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舆论宣传、文化氛围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二是实现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一体化。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施教方法,实现不同受教育群体接受劳动教育的自然有效衔接;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分类施策;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贯穿所有教育阶段和类型。三是实施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协同化。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好家风”、“好门风”的重要内容;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社会实践力度,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部队、农村,在劳动中获取真知;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在评选劳模、参政议政上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倾斜;要对社会上好逸恶劳的行为,及时予以批评和否定。四是实现劳动科学学科建设显学化。应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劳动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推动劳动科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智库建设协同发展,推动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题纳入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选题指南,加大项目指导和经费支持力度;支持组建全国性的劳动教育学术组织;强化劳动科学普及,要学会运用劳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劳动领域重大问题。五是实现劳动教育精准化。精准考虑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教育阶段差异等;鼓励各地区精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各地区要精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拓展劳动教育方式,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六是实现劳动教育师资多元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身体力行,强化身边教育和示范引领;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师德师风建设范畴,构建具有劳动教育考核指标的教师评价体系;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立足勤奋学习,立志劳动创造;形成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良性机制。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