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会议的主题。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由此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政治特质,这一特质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责任承担,由此构成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的逻辑生成理路、现实发展路径和未来目标指向。
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源自于党性,它表现在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具有的先进性、人民性以及规约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承担起特殊之历史使命和现实之责任担当,这是她区别于西方政党的不同政治属性。
政党先进性取决于政党指导思想之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奋斗,其后逐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由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不仅保持了党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并由此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业绩,以及人民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政党先进性体现于政党鲜明之阶级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鲜明的阶级意识。列宁曾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2页。刘少奇亦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25页。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体现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之鲜明阶级性的体现,更是其先进政党特质的独特标识。
政党先进性表现在政党实践之时代性和生产之发展性。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必须将之放到推动当代中国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中去考察,放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奋斗过程中去考察,归根到底,则要看党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精髓的准确表达,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页。和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思想。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体现时代性,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将其向前推进。
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由党性之人民规定性提供保证。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4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亦是历史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为自己的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注]《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党的章程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页。在百年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历史使命才能最终而彻底地完成。
党性的规约性保障了政党使命的完成。刘少奇曾言:“共产党员的党性,不只表现在他有最高的最明确的原则性上,而且表现在他有最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上。”[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302、305页。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5页。自从成立以来即按照纲领和章程进行自身建设,强化党员党性修养。“共产党员的党性,表现在服从尊重组织的绝对性上,表现在对于一切党员,一切党的组织,对于党的一切决议、命令、文件,对于党的一切东西的尊重、执行与爱护上。”[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302、305页。党纲和党章以严明的纪律要求党员干部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以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为准绳制定的,在践行过程中,遵守党章的要求,体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严格组织纪律为其历史使命的践行和完成提供组织保障和政治自觉。
当然,党性不排斥个性。毛泽东曾强调:“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注]因此,“任何一项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都有党性,也有个性。这种个性必须是与党性统一的。”[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2-233、525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最终为人民谋幸福和民族谋复兴,它一刻也离不开每个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形成履行使命的“历史合力”,齐心协力,接续奋斗。这不仅有利于党的进步,更对党历史使命的实现大有助益。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在此历史进程中体现为这一历史使命的一步步实现,奠定了党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具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贡献,无可比拟的历史声望。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将不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愈挫愈奋,努力探索救国方案,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即“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注]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7页。经过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页。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7页。以此开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2页。大会为此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革命队伍也逐步壮大。抗日战争期间党通过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民族解放的曙光初步显现。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建立民主共和政府,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并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在民主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因应国内外局势之风云变幻,认清历史大势,明确历史任务,坚定历史使命,充分彰显了其使命型政党特质的历史逻辑。在此期间,党带领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伟大飞跃。这是党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步实践,亦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主权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迎来新的历史任务——“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页。为此,党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02-603页。其后,新中国经由“以俄为师”至“以苏为鉴”的认识转变,立足中国具体国情,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建成并开始着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历史新任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任务因国际阵营的分化而更具复杂性,因革命对象的变化而更富有挑战性。但具备使命型政党特质的中国共产党,秉承不变的民族复兴宗旨、人民富裕理念而攻坚克难,将其历史使命接续向前推进。在此期间,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步步衰落到持续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全新历史任务。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2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这些发展表述和价值追求是党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的直接体现。
在改革开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逐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晰了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而确立了“三步走”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其后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一步。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新时代,党在坚持“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提出协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终形成了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新的时代课题折射出党不变的历史使命——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这将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里提高使命型政党的历史地位。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新发展,是其作为使命型政党在新时代奋力进取的有力印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即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基于新时代的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之历史使命的永续发展,这一追求和使命担当也是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升华的人本属性和价值归依。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4页。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作为“现实的人”,人民群众当然基于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从事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历史主体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围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从现实问题出发,高度关切和解决人民的利益诉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之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最新表达和不渝追求。
摆脱殖民征服、完成民族独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经过鸦片战争以来 170 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5-36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的国家发展规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伟大实践中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代。
当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需要我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需要依赖科学理论指导,来解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需要凝聚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达成改革的社会共识,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来解决重大矛盾、克服重重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障碍、保证方向;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进一步科学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倡导者、推进者、践行者和领导者。新时代,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党性原则,只有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才能有效应对民族复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概言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雄心壮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类全面解放和发展的事业而奋斗的目标,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把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发展解放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发展解放连接在一起,在一百年的奋斗实践中不断将之推向前进。
当前的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进展一日千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也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而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8页。其表现有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世界治理体系滞后,强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未来走向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对此深入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建设全人类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响应时代发展呼声而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它能够为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之完成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亦能够通过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达成提供发展动力与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是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其历史使命推向前进的奋斗史。历史使命的完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漫长征程决定了其必须与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因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之差异,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任务各有侧重,但前一个任务的实现为后一个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亦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历史使命推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基点。如此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伟大事业,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以使命书写历史,在历史中不断完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历史使命——共产主义理想。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共不仅是一个执政党,更是一个使命党。这与西方政党形成鲜明对比。”[注]《十九大体现中共使命 郑永年谈两个重大突破》,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中来,也必将在未来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展开,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崇高的使命感,在险境中具备必胜决心,在顺境中具备危机意识,在困境中坚持初心不改,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成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辜负历史赋予其使命型政党的政治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