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江雷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15)
花雅之争后,全国戏曲曲种更加丰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剧种相互交流融汇,增强了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在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重审传统文化发展历史过程,对客观认知现存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史上花雅之争始于清代初,最终以花部胜出结束,此后,流传于街头巷里的花部跻身于社会文化生活主流,花部的发展是传统社会文化形态转型的必然。
明清时期,雅部昆曲成为皇宫内廷演剧活动的主要品种,昆曲音乐精美细腻,情节曲折委婉,受到上流社会极力推崇。民间宋元以来各式伎艺活动达到鼎盛,地方乱弹剧种因通俗易懂等艺术特征,成为备受平民百姓追捧的观演对象。雅部昆曲与花部乱弹形成传播对峙,康熙年间,京腔对花雅之争的局面产生了影响。秦腔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欢迎,乾隆末期,花部乱弹占据戏园鳌头,雅部昆曲受到强烈冲击.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对此有所描述【1】。
花部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以花雅二部艺术风格交流融汇为前提,为扩大其影响力,花部乱弹在相互交流中吸纳昆曲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方式,昆曲结构以曲牌体为主,昆曲主要流传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讲究声调平仄。如《牡丹亭·惊梦》山坡羊由14句构成,唱词演绎出的唱腔风格委婉萦绕,构成方式在昆曲中普遍,唱腔运用往往表现为单一曲牌反复演唱,不同曲牌抽出两句组成集曲,昆曲以上声腔构成形式称为曲牌连缀体,京剧唱词通俗易懂,唱词匹配的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具体的音乐结构方式以某一曲调为基础,同改变去速度,节奏等要素,扩充紧缩原有曲调形式,产生不同节奏的板式。
婺剧乱弹在1949前被称为浙江乱弹,建国后,为固定剧种名称,将浙江乱弹及流传于浙江范围内的高腔,滩簧调等强调统称为婺剧。【三五七】是婺剧乱弹的主干唱腔之首,本文从其曲体形态解读花雅之争曲牌体与板腔体转换中,乱弹剧种的曲体变化。
唱词句式是从唱词言体格律中归纳,据说其词体根据白居易词牌《忆江南》所作,演唱中经常仅留上半闕,暗示【三五七】与词牌的某些关联。【三五七】唱段为上下两句一段,现存【三五七】剧目谱例中存在长短句与对仗句两种句式,主要保留了【三五七】的原型句式。与板腔体结构相同。
谱例中呈现【三五七】唱段中有很多与其同名的上八下七字句式,戏曲艺术发展中,以词合乐形式逐渐使乐定型,依曲填词使唱词丰富多变,长短体句式推进戏剧剧情上,要与音乐更好的融合,常见的有七字,九字,五字相互组合形成的长短句句式结构。
板腔体音乐上下两句变化反复结构形式称为段式,【三五七】是典型的上下两句成段的唱腔,段式依据曲体形式,依据每句唱腔句幅板数为标准分析其结构特点。唱段中共性最多的特征是【三五七】上下句为眼起板落,可将其段式结构分为基本段式与变化段式【2】。
基本段式以上句板数为变化标准,变化段式可分为上下句固定板数的框架变化段式,与跳出框架使用突破框架变化段式。对【三五七】段式结构分析,是以某一曲调为基础,经速度等音乐要素变化,采用扩充手法,形成具有多种戏剧表现功能的唱腔。【三五七】唱腔在剧目运用中有板式的变化,分为【快板】,【慢板】,每个板式有独特的表现功能,但都在原板旋律基础上演变发展。
【三五七】为上下两句,由若干小段与曲牌单句变化,形成大唱段,遵循一定规律形成的模式。【三五七】唱段套式使用有多种形式,有板腔体上下两句句式特征及同段重复形式。
【三五七】套式中集曲式是将部分曲牌句用板式转接,集曲式规模较大,曲牌多有四个。【三五七】套式的集曲形式中,连缀使用曲牌有一定顺序。【三五七】唱腔常用套式中,有曲牌体唱腔单句连缀,其中有大量板式变化,如垛板,导板形态。集曲式唱段中【三五七】主干唱腔有差别,有的不是完整的上下句结构,分为嵌入【三五七】原板与变板。
单曲式是整段唱段中只有【三五七】唱腔,重复型表现为同一唱调在唱腔中反复使用,在【三五七】唱段套式结构中较为多见,重复次数多的结构用于多人对唱中。独立型表现为一段唱腔中,不发生板式变化,【三五七】前加为叫头,唱段规模较小。
结语:对婺剧乱弹【三五七】进行句式与套式方面结构分析,发现婺剧【三五七】唱腔句式有曲牌体痕迹,婺剧乱弹【三五七】唱腔是从曲牌体进化出的板腔体结构形式,更倾向于板腔体。以婺剧乱弹主干唱腔【三五七】为例,因全国戏曲唱腔中没有与之相同的名字,不同于其他曲牌有明晰的出处,独特的曲体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固有特征,全国有很多地方存在类似【三五七】处于戏曲转型期的综合型曲体,其产生发展是戏曲研究视野中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