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辽宁奉天中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中应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从近两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个,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63个。给予A组患者传统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另外进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的改善情况,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对所受治疗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都明显提高,且B组患者ADL和FMA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发现,A组为81.67%;B组为95.93%,B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中应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广于临床有较高的价值。
急性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1]。急性脑梗死患者因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一旦发病,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治疗护理不够及时有效,患者往往会失去生命[2]。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传统的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可观,近些年随着针灸与康复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其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且有相关研究表明[3],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笔者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探讨了其作用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从近两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63例。A组的患者中有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51~81岁,平均(63.57±3.91)岁,患病时长为0.5~5.5d,平均(3.15±0.11)d;B组的患者中有男性40例,女性23例,年龄在49~83岁,平均(65.93±1.57)岁,患病时长为1~6d,平均(3.15±0.07)d。经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均为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本次研究在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且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后进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可以认为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较好可比性。
给予A组患者传统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另外进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的改善情况,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对所受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于运动区感觉区施加头针,行针持续30min,入针后开始计时,在行针过程中以每分钟200次的速度进行捻针,总共捻针3次,每次持续5min。如果患者表现为软瘫,则行针穴位可选择合谷穴、肩髃穴、曲池穴、三阴交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和血海穴。如果患者表现为只伸不屈型硬瘫,则行针穴位可选择内关穴、尺泽穴、曲泽穴、三阴交穴、合谷穴和阴陵泉穴。如果患者表现为只屈不伸型硬瘫,则行针穴位可选择天井穴、肩髃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外关穴、昆仑穴、中渎穴和凤市穴。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1个疗程为8d,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d,使患者进行休息。B组患者在早期针灸治疗的同时另外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保证患者有一个正确的体位,使患者肩部抬高、枕于软垫、处于仰卧位,使患者肘关节和腕关节伸直、将上肢平放于枕头上,保持膝关节内屈并抬高。处于健侧卧位的患者应使健侧肢体自然放置,保持患肢前伸,向外伸展患者的患侧肘关节。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帮助患者进行一些主动训练,包括床上的一些自主活动,如主动坐起、翻身、使用便器等。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帮助患者进行床椅之间的转移、站立、步行、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以促进患者的恢复。采用有节奏、轻柔、缓慢的手法对患者的肌群进行安抚性的按摩,使患者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得到放松,注意按摩手法的刺激不可太强。
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和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评测,将治疗护理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以此为根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以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每人一份并严格收回,派专门人员指导患者或其家属依照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级,认为非常满意的人数和满意的人数之和除以总人数乘以100%为总满意度。
应用SPSS22.0统计学工具对本次试验所得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t值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的分析,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分析,判断标准为0.05,如果所得P值<0.05,则可以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如果所得P值>0.05,则不可以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调查发现,A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为:非常满意的有9人(18.48%),满意的有40人(63.19%),不满意的有14人(18.33%),总满意度为81.67%。B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为:非常满意的有19人(32.74%),满意的有40人(63.19%),不满意的有4人(4.07%),总满意度为95.93%。B组患者的总满意度大大高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可以认为两总体之间有差异(χ2=4.179;P<0.05)。
治疗前后的ADL和FMA评分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都明显提高,且B组患者ADL和FMA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5),具体的情况为:治疗前,A组患者的ADL和FMA评分分别为(40.49±5.12)分、(26.47±8.35)分,B组患者的ADL和FMA评分分别为(40.31±5.37)分、(26.44±8.12)分,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ADL和FMA评分分别为(50.37±10.38)分、(39.56±8.83)分,比起治疗前显著提高,B组患者的ADL和FMA评分分别为(73.54±10.33)分、(65.72±8.13)分,比起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5)。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是一类常发于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脑的发达功能的行使需要精密的血管系统作为支撑,当急性脑梗死时,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就会对脑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4]。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这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研究表明[5],传统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比较局限,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肢体功能的改善,与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相符。
经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中应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广于临床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