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一段时间以来,李师傅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常会感到下肢疼痛(疼痛位置一般在小腿部)而出现跛行,休息一会儿后疼痛即可消失,但是继续行走后又会发作,而且呈持续加重状态。家人督促他到正规医院做个检查,结果诊断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俗称“腿梗”。医生解释说,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周围动脉硬化的几率明显增高,管腔内形成了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这种病变在医学上称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多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之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特点主要是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动脉内膜增厚变硬,形成粥样斑块及钙化,逐渐变得狭窄,甚至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血管闭塞,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脉管炎。虽然它的症状表现与脉管炎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发病年龄与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趾甲增厚、足部少汗、皮肤干燥、汗毛脱落、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肌肉萎缩等。如果肢体缺血严重,在休息时疼痛也会出现,且以夜间剧烈,病人常抱足而坐。疼痛部位主要在腓肠肌,若主、髂动脉闭塞时,也可表现有大腿、臀部肌肉酸痛。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肢端坏死,甚至被迫截肢。此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与糖尿病。研究发现,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其导致肢端坏死的主要病因是动脉闭塞而非糖尿病本身。
老年人患了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后,下肢远端的血液供应不足,致使肌肉和神经发生营养障碍。行走时组织需氧量增加,血供不足就会导致局部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患者就会感到肢体疼痛,肌肉痉挛,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一会儿后,随着组织缺氧的缓解,疼痛就会消失,但继续行走又会发作。
脉管炎的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是一种四肢中小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为中、小动脉血管壁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动脉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因管腔闭塞引起肢体远端缺血而产生疼痛为主的症状。
脉管炎最常见于男性青壮年。发病多有地理分布特点,即寒冷潮湿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历史。发病之初的症状特点也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平时还常伴有足趾发凉、怕冷、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状,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很相似。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动脉缺血严重,则患肢疼痛剧烈而持续,休息时也会疼痛不止,甚至会彻夜难眠。进一步发展则足趾发黑,出现坏疽,或破溃合并感染,疼痛则更为剧烈,最后需要截肢。
此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要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风湿痛等相鉴别。所以,中老年患者当出现下肢怕凉、酸痛无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应到大医院血管外科仔细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肥胖者应努力减肥。
2、吸烟、酗酒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均有直接关系,中老年人最好能够戒烟,少饮酒。
3、重视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均可。但要注意,已出现间歇性跛行者则不宜参加跑步、打球等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以防加重病情。
4、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周围血管扩张剂,如妥拉苏林等。
5、患者鞋袜要合脚、舒适、柔软暖和,防止硬重厚板,使足部受到摩擦、挤压、碰撞等。当下肢出现冰凉等感觉时,可用棉鞋、棉套给脚保温。但不宜用很烫的水洗脚,并禁用热水袋等给脚加温。
6、寒冷季节,在室外活动的时候,要重视足部保暖,防止寒冻,免受潮湿。平时走路和劳动,应加强保护,避免各种外伤,特别是腿部,否则痊愈较正常人要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