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莹莹,谢金莲,刘奕兰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9.22.133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其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8年1—6月期间该院收入的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并选取2018年7—11月期间在该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空腹血糖值(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在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严格掌握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血糖控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食管癌;肠内营养;不良反应;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2-4062(2019)11(b)-0133-02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手术患者来说,患者由于同时受到两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其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显著增大,这对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是非常不利的[1]。因此,分析掌握糖尿病患者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应对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该研究以该院于2018年1—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例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6月期间该院收入的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并选取2018年7—11月期间在该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在59~78岁,平均年龄为(66.5±1.2)岁。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在60~77岁,平均年龄为(65.3±1.5)岁。两组研究样本的社会学资料、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照试验要求。该次研究已经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则在分析肠内营养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1.2.1 高血糖、低血糖 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输注与肠内营养支持之间不合理引起的。
护理:在肠内营养过程中,白天皮下注射胰岛素,每隔8 h进行1次,22:00使用长效胰岛素,每次用药前要检测患者的血糖值。在肠内营养过程中,使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并每隔2 h检测1次血糖值。夜间肠内营养支持完毕后,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1.2.2 腹胀 原因: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的胃肠都蠕动缓慢。因此,当大量的糖类、蛋白质随着肠内营养进入到患者胃肠道内,会产气从而引起腹胀。腹胀往往是发生在注入流质的量较大、滴注时间较长的情况。
护理:进行肠内营养的过程中,需注意营养液的浓度要从高到低逐渐增加,滴速由慢到快逐渐调节,以达到积极预防腹胀的目的。对于已经出现腹胀症状的患者,则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采取腹部环形按摩、腹部热敷;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及时停止肠内营养,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或应用促胃肠蠕动药物。
1.2.3 腹泻 原因:主要是由于营养液量多、温度低、输液环节受到污染,或者是营养液脂肪含量过多引起脂肪性腹泻。护理:减少营养液量,保持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温度在40~42℃;营养液要做到现配现用,输注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对于已经发生腹泻的患者,可经十二指肠注入止泻药,并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粪便性状、量、次数,并进行便常规检验。对于腹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暂停肠内营养。
1.2.4 腹痛 原因:主要是由于营养液温度低、输注的速度过快引起的。
护理:暂停肠内营养,加强病情观察,一旦出现腹痛症状加重,则需给予合理的解痉药,同时配合腹部按摩、热敷。待患者腹痛症状得到缓解之后,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要注意保持温度适宜,合理控制输注速度。
1.2.5 便秘 原因:主要是由于营养液中的纤维素含量较少,加之患者的活动较少,胃肠道蠕动较弱等因素引起的。
护理:合理调配肠内营养液,适当增加纤维素含量,并鼓励患者进行床下或床上活动,同时配合脐周热敷、按摩,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开塞露。
1.2.6 恶心、呕吐 原因: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增加或腹压增加,营养支持过程中体位不当、营养液输注方式不当或者是老年患者消化器官退行性病变、肌肉松弛等因素引起的。
护理:首先肠内营养过程中取床头抬高30~60°的半卧位,尽量避免搬动患者;其次避免胃肠因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反流,对于胃内容物潴留过多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处理;最后营养液的输入采取间断、分次、缓慢的推注方式,剂量从小到大、浓度从小到大,逐渐增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糖控制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年龄、血糖值、住院时间等数据用(x±s)表示,借助t检验进行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用[n(%)]表示,借助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和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空腹血糖值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和住院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临床上往往采取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2]。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但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导致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数量逐年升高[3]。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其存在糖代谢障碍问题,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合成胶原蛋白障碍,细胞免疫功能较低等诸多问题,导致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不良反应风险更大[4]。
该次研究中,通过对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能够从根本上规避引起不良反应的不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其发生的目的;而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则能够从根本上解除不利因素,从而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因此,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防与治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对于改善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5]。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的各项不良反应控制在10.20%,这一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65%,不仅如此,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得到了显著缩短。
综上所述,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在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严格掌握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血糖控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静,李琴.高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胸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营养支持[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3):43-45, 60.
[2] 赵芬,马同军.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12(5):507-509.
[3] 陈腊梅.1 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稳定血糖的护理[J].中國实用护理杂志,2016,29(z1):146.
[4] 占定华.1 例食管癌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9(35):230-231.
[5] 王淑萍. 老年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8,11(2):99-100.
(收稿日期: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