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月美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职称评聘不仅关系学校科学选人用人,更关系教师个体切身利益和职业生涯发展。代表作同行鉴定作为高职校职称评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越来越受到参评职称教师的广泛关注。代表作送审环节规范与否直接体现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一、代表作同行鉴定的必要性
1.职称评审相关政策法规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关于副教授任职条件要求“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教科书”,教授任职条件要求“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对教师申报不同等级的职称在论文论著、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明确要求。通过实施代表作同行鉴定,可以有效评价申报职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并给予明确的结论意见,为职称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票决提供重要依据。
2.学校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能高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对申报高级职称教师进行代表作同行鉴定,可以从专业层面对申报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业绩成果进行筛选,选拔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淘汰一部分业绩平平或业绩成果还未达到要求的教师群体,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教书育人、潜心研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积极生产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科研业绩成果。
3.职称评审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需要。高职校职称评审是对申报教师在学历资历、教育教学、专业实践、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涉及各个评审模块的申报内容中都有具体业绩成果要求,申报教师填写的《评审表》、《简表》等申报表中所罗列的教科研成果更多的表现为数量上的展示。由于职称评审工作时间进度要求,评审专家在审阅众多申报材料过程中,更多的判定申报教师是否达到评审资格条件规定的业绩数量、级别等。实施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可以另辟充裕的时间,由校外同行专家对申报教师的代表性科研学术成果进行专业的实质评判,客观反映申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校代表作送审工作主要存在问题
1.规定需进行代表作送审对象不统一。根据现行的职称评审相关政策,高职校职称评审过程中,只对申报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教师,即申报专任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副教授职称,申报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研究员、副研究员职称,申报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实验师、高级实验师职称这四类人员要求必须进行代表作同行鉴定。对于申报其他系列高级职称,如会计、审计、建设工程、电子信息、图书资料、档案等同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提出代表作送审要求。但部分其他系列职称申报主管部门对于申报正高级职称人员又提出代表作同行鉴定要求,如申报正高级会计师、编审等职称。鉴于此情况,个别高职院校对申报高级职称教师,不论所属教师系列还是其他专技系列,均要求进行代表作同行鉴定,实现职称申报人员同等要求、同等对待。但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对代表作送审对象做统一要求。
2.送审代表作成果界定范围问题。根据现有政策规定,送审的代表作成果需是“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代表本人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论文、论著”。在历年的职称申报业绩材料审核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校教师相当一部分业绩成果是在校企合作专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很多表现为公开授权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校企合作开发的应用型研究项目等。当前,高职院校不允许将专利、研究项目等作为代表性成果进行送审鉴定,而这部分业绩成果更能真实反映高职校教师专业实践效果。对于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高级职称教师,起草、修订或制定的制度文件、撰写的工作报告等因不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亦不能作为代表作进行送审。而这部分业绩材料正是辅导员或管理人员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的集中体现。目前高职校对这两类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送审代表作仅限于学术科研成果。
3.代表作送审过程的规范性问题。各高职校在职称评审代表作送审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程不规范、操作不严谨、鉴定结果不公平等现象。有的高职校在代表作鉴定单位选取流程方面存在随意性,一般由校领导或职称评审工作部门负责人直接指定鉴定高校,代表作鉴定单位的确定全凭领导主观意愿,甚至存在将代表作送至某指定高校进行鉴定现象,完全违背代表作同行鉴定客观评价的初衷。部分高职校在代表作送审环节管理不严谨,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碍于与申报教师同为本校同事,或与申报教师平时关系较为密切,存有能照顾的照顾、能帮忙的帮忙等心思,向申报教师透露代表作材料送审单位信息。代表作材料送至鉴定单位后,申报教师从多方面、多渠道打听本人代表作送审学校及鉴定专家信息,拉关系、找人情探听本人代表作鉴定情况。更有指定某特定专家鉴定本人代表作,或直接请求鉴定专家给予好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响高职校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
4.代表作鉴定同行专家权威性问题。高职院校为确保代表作鉴定结果的专业性,一般将代表作材料送至本科高校由同学科专家给出鉴定意见。但是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本科高校对于教师业绩的成果的考评更侧重于学术科研水平方面,而高职院校教师业绩成果表现为专业实践的应用型研究,学术科研水平深度不高。代表作材料按学科大类送至本科高校同行专家后,有时出现鉴定专家研究内容与申报教师研究方向不一致,如某高職校制冷工程空调专业教师申报教授职称,代表作送审学科为“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对其代表作进行鉴定的专家研究内容虽为动力工程方向,但由于该校未开设制冷空调相关专业,鉴定专家只能鉴于相关领域知识对申报教师代表作进行评价。部分本科高校专家教授对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和教改课改成果并不完全认同,专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本科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水平来衡量送审代表作专业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申报高级职称教师显失公平。
5.代表作鉴定结果适用性问题。代表作同行鉴定作为高职校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环节,鉴定结果必然对职称评审结果有重要影响。在鉴定结论引用方面,各高职校做法不一。有的高职校明确要求,但凡代表作鉴定结果中,有一個“基本达到”,则学校的学科评议组即不予通过,这对申报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票否决。“基本达到”本意也是认可申报教师已基本具备申报高级职称所需能力水平,若申报教师鉴定结果是“已达到”和“基本达到”,虽然鉴定专家认为该教师基本满足职称申报能力要求,但申报教师的职称申报流程也因此终止。有的高职校对于代表作鉴定结果的应用相对宽松,规定不论是“基本达到”还是“已达到”,均已满足代表作同行鉴定通过条件,不作为校学科评议组淘汰的直接依据。只有鉴定结果是“未达到”才作为学科评议组淘汰的标准。相同的代表作同行鉴定结论,不同高职校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两种不同的评审结果。
三、规范代表作同行鉴定工作的对策建议
1.明确代表作鉴定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关于下放全省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出台,将职称评审权一步到位全部下放至高职院校,各校需自主开展校内职称评聘工作。学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本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的代表作同行鉴定制度,在代表作送审环节,既兼顾申报教师业绩数量要求,又能切实通过代表作同行鉴定科学评价申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弹性利用鉴定结论,实现职称评审数量与质量考评有机结合。在代表作送审工作中,申报副高职称教师代表作同行鉴定专家数从现在的2位增加到3位,申报正高级职称教师代表作同行鉴定专家数从现在的3位增加到5位,在横向层面拓宽鉴定专家范围,减少专家主观臆断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在鉴定结论应用方面,申报副高职称教师3份鉴定意见都在“基本达到”及以上、申报正高职称教师5份鉴定意见中4份都在“基本达到”及以上,均可参加职称评审下一环节。若申报副高职称教师3份鉴定意见中有1份及以上 “未达到”、申报正高职称教师5份鉴定意见中2份及以上“未达到”,则不予参加下一流程职称评审。
2.推进代表作同行鉴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修订和完善职称评审代表作同行鉴定制度文件,从申报教师、工作人员、鉴定专家、监督人四个方面,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鉴定工作制度合理、流程规范、结论科学。申报教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代表作送审材料,接受相关工作人员审查,并有权对代表作送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反馈。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规定流程,在学校纪委监督小组人员的监督下完成代表作送审单位抽签选取工作,鉴定材料分类汇总后统一通过快递方式寄送至鉴定高校。代表作送审过程中,学校加强对鉴定工作组织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明确工作职责,强调保密意识,避免申报教师与工作人员拉关系、走后门、卖人情等违反纪律事件发生。接受鉴定工作的高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对鉴定专家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鉴定专家独立开展代表作鉴定评价同时,约束、监督鉴定专家及时、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享有鉴定权但不滥用鉴定权。[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江苏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B-b/2016/03/22]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