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摘要】如果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起饱满的学习热情,那么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阶段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起抽象性的逻辑思维轻松地解决平淡乏味的数学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本文针对人教版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兴趣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难度较高且枯燥乏味的学科,所以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改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兴趣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数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下面就教师开展初中数学兴趣教学进行分析讨论.
一、初中数学课堂兴趣教学模式实施的价值
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实施兴趣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究学习,开发学生大脑,活跃了课堂氛围并且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开展兴趣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并没有把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并且感到数学是一门无趣的学科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1].
(二)教材内容设计缺陷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抽象化,知识点不容易理解,造成了學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倦学习数学的心理,无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实施兴趣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兴趣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基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改动创新,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后习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例子如下,某学校七年级十二班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交换律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游戏,生动教学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强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教师在讲解c+d=d+c是交换律时,选择张小明和李小红两名学生站到教室前面,已知张小明是c,李小红是d,如果张小明站在前面李小红站在后面就是c+d,如果让李小红站在前面,张小明站在后面就是d+c,无论是张小明站在前面还是李小红站在前面,都是两个人,接着教师根据等量代换原则在黑板上写下公式:张晓明+李小红=李小红+张晓明,所以c+d=d+c,教师运用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抽象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
(二)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思维创新教学
在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及时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创新课堂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例如,在某校八年级五班“勾股定理”一课中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课件,松鼠a和松鼠b从同一点出发沿着不同路径最终抵达同一点,让学生猜想是松鼠a先到还是松鼠b先到,平且通过大屏幕动画演示,活跃了课堂氛围,美化了教学演示过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拓展,使学生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编写到的内容中,打破人教版教材的局限性,从而提高人教版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在“因式分解”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多媒体方式拓展因式分解的习题类型,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合理地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目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以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出力量,推动数学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廖水明.优化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策略探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毕树文.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期刊出版中心,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