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如荣
摘 要: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环境友好型的垃圾处理方法,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对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常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进行了调研,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参与度的策略,以期达到生活垃圾源头削减的目标,为常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垃圾分类;认同度;参与度;引导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在急速增加,城市垃圾的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中小型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1.5 kg,大型或超大型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5~2.5 kg,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多达630 kg,且每年以7%~9%的速度增长。城市垃圾已经形象的被比喻成“城市的肿瘤”[1]。城市生活垃圾不仅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阻碍了经济社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如何有效的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3]。
1 城市垃圾分类的意义
在全国 660 多座城市中,已有 200 多座城市陷入城市生活垃圾山包围之中,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现实和潜在的污染,由于环境对城市生活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很弱,这种污染一经形成,其效果就会相当持久。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增加环境保护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建立使各个部分效益最大化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常州市垃圾分类基本情况
常州是苏南中心城市之一,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的经济转型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正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常州市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得分在全省 13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二。常州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和焚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水平已达国际先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但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手段,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分类知晓率及分类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制约因素
3.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虽然目前常州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现有的政策法规条条框框较多,原则性较强,并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约束,对垃圾分类行为没有强制规定。
3.2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也是制约垃圾分类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政府大力宣传垃圾分类,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意识,然而与之相悖的却是,居民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设施仍然存在问题,致使本就步履维艰的垃圾分类工作更加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最终政府宣传和倡议的垃圾分类工作便只能流于形式[3]。
3.3 在城市垃圾分类的源头处也存在着阻碍垃圾分类事业继续向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
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垃圾分类的实际成效。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只有在政府的引导、组织甚至要求下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保证将垃圾分类知识正确应用,把垃圾按照分类垃圾箱进行正确投放。
4 引导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策略研究
4.1 认同度的提升
(1)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扩大受众面。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2]。
(2)多途径分层次落实垃圾分类教育效果。应充分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长效性。应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3)多方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社区、相关企业及一些公益组织都展开了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
4.2 参与度的落实
(1)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机制。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主体的违规成本,明确垃圾分类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建立确保分类工作顺利开展的机制。
(2)加大分类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分类垃圾桶、垃圾袋、垃圾车辆、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并按要求适当新增部分设施设备。
(3)完善监督系统,并通过有效奖惩手段来激励居民的分类行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小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治理不作为和不规范的行为,探索如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垃圾按量收费等奖惩措施来激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3 示范小区的引领
以点带面,建好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充分发挥宣传、辐射和引领作用。为顺利推进分类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与房管、财政等部门沟通,确保示范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与维护、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示范小区的经验与成果进行推广,带动城市整体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
5 结语
常州市在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要以对环境资源的负责态度,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垃圾分类是环境友好型的垃圾处理方法,做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常州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提升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知晓度及参与度,将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为常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杨瑾.“邻避主义”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1):152.
[2]王莹,赵泰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188-191.
[3]杨全花.寿光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