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男欢女爱,炎凉世态等等,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
这注定小说家要备具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好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乃至微妙的情。
所以,小说固然要从“小处”着眼,要说小事,要从“生活源头”下手,从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这样日常的生活起头。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熟悉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冷暖,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等,去编织生活。
生活是有形的,有一个“壳”。
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盛装,读者也无从得知人物内心是怎样成长的,情感是怎么演变的,挫折或苦痛怎么拷打人的。
生活有形,人心(灵魂)无形,只有用“有形”去装“无形”,“无形”才会变得“有形”,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握得住。
否则人心(灵魂)随风而去,遁入空门,小说也就没了价值。比如一只破罐,非但盛不了东西,也是不美的,只能当垃圾丢掉。
所以,小说家必须要做两件事:
一是要造好日常生活的“壳”。这就要求把小说写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像模像样,每一个表情都有出处,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
二是要在“壳”里炼制好灵魂生活的“芯子”。壳是外生活,心是内生活。有壳无心,是蜡像,不是活人;有心无壳,是哲学,不是文学。
壳结不结实,好不好看,是手艺活,关乎美学。所以,也有人说,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他们的孩子是文学。
…………
小说作为文学家庭里的重要一员,理应对人世保持批判的姿态,对人心发问,校正灵魂,清理污浊,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并发现一种值得我们为之折腰甚至为之牺牲的精神向度。
只有这样的创造和发现,小说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会有读者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节选自麦家《接待奈保尔的两天》)
灵光一闪
著名作家麦家对小说创作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小说的创作根植于世俗生活,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鮮有的敏感和热情。其实,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要追求生活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写好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乃至微妙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