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古人认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可见在當时,“老”所表示的年龄范围有着明确的界限。
古代,人们尊称年长的人为“老官”,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年人被称为“老前辈”。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把“老”字加到姓的后面,以表示对他人的尊称,如张老、李老等。不过,“老”在用于某些敬称的时候,是不受年龄限定的。如“老板”是对私营工商业财产所有者的敬称,“老先生”则是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等。
且看“老”字的演变过程:
“老”是一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弯腰躬身、手拄拐杖的人形。人老之后,腿脚不便,要依杖而行。《说文解字·老部》是这样解释的:“老,考也。七十曰老。”在古代,“考”和“老”通用,都表示老人,“老”特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金文“老”的形体有了些许变化,其人头部的毛发变得更长,像一根竖起的辫子,下边的拐杖则变得完全不像拐杖了。
小篆“老”则继承了金文的形体。许慎认为,“老”字可视为由“土”“丿”“匕”三部分组成。“土”,意为土地,表示道路、旅途。“丿”就像人的一生,“丿”入“土”半截,表示人已有一半入土;再将“丿”视为拐杖,喻示人到老年,要借拐杖之力行走。“比”为两“匕”,通常是与人比,但“老”字下面的单“匕”喻指“老”不是和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比行动、比思维、比反应、比饮食、比起居作息。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比,才能有好的心态、好的体魄。
可见,人是否老,与年龄无关,重要的是要以年轻的心态正视自己的老年时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老当益壮、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