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舞蹈美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2019-01-13 09:59廖丽超宋丽莎郭德慧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绍兴美育

廖丽超 宋丽莎 郭德慧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9年3月,教育部颁行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①绍兴文理学院在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校园文化,以美育人,培根铸魂。学校积极完善艺术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大力筹划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和各类艺术展演,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学校美育经费与制度保障体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美育环境和教学设施。“舞蹈美育是以舞蹈为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形式”②,融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于一体,是绍兴文理学院最具特色的校园美育项目之一。

一、舞蹈美育课程设置

目前,绍兴文理学院的舞蹈美育课程主要由艺术学院音乐系负责开设与管理,具体课程有:

(一)舞蹈基础

对高校舞蹈方向的学生而言,舞蹈基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属于专业艺术教育舞蹈实践课程,通常以形体训练、民间舞的舞步或者舞段教授为主。根据音乐系的课程安排,要求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必须完成对形体舞蹈、中国舞、学校集体舞等舞蹈基础必修课。考虑到音乐师范生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在掌握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合唱与指挥等主修课程的同时,要全面系统完成舞蹈基础的学习,通过形体训练和民族舞蹈组合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舞蹈之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

(二)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是高校最常见的美育公选课之一,关于其课程性质,有学者认为,“在引导读者欣赏舞蹈艺术作品之时,使读者了解舞蹈家的身体言说方式,了解在舞蹈艺术作品以及舞蹈家的身体中所揭示的不同时代、国家、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不同审美理想所造就的身体和生命形态。同时,在舞蹈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幻象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启发,唤醒自我的创造性和想象力。”③由此可见,舞蹈鉴赏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解舞蹈如何用身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用美的作品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培根铸魂。在绍兴文理学院“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各种舞蹈作品进行欣赏、剖析,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们予以思考、探究,拓展学生舞蹈专业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

(三)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名“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体育与艺术、健美与舞美高度相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被列入奥运会表演项目,主要分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由十个舞种组成,摩登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以西班牙、拉美风格为主。体育舞蹈作为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学生的公选课,如连续修读两个学期,可完整学会3—4种舞蹈。就笔者而言,作为一名主修舞蹈的学生,这门课程为我开启了舞蹈世界一扇新的大门,涉足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舞蹈领域,研习自己从未表演过的全新舞蹈风格,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情趣与色彩。

(四)排舞

排舞有类似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的特征,“从体育舞蹈的发展进程来看,排舞因体育舞蹈的产生而萌芽,伴随体育舞蹈的发展而发展。”④排舞起源于体育舞蹈,两者区别在于:(1)排舞不需要舞伴,既可单独跳,也可两人或多人集体跳;(2)排舞融入了体育舞蹈以外其他风格特征的舞蹈元素和音乐要素;(3)排舞舞曲要求舞步动作的标准化,身体和手臂的动作无要求统一,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编动作。与体育舞蹈相比,排舞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体育舞蹈对舞者的身体姿态要求那样高,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适合群众健身与娱乐,更便于推广普及,在目前城市广场舞中有较多应用。排舞的目标人群集中于高校学生和社区中老年人群体,近年来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成为社会学、体育学、文化学、舞蹈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五)课外舞蹈艺术活动

“舞蹈美育视野中的课外艺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舞蹈尖子或优秀舞蹈节目,而是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加舞蹈艺术活动,从舞蹈的欣赏者成为舞蹈表现者,成为舞蹈活动的主体。”⑤为此,我校积极开展各项校园舞蹈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成功开办了街舞、爵士两个舞蹈社团。我校街舞社团主要有twinkles舞社和step舞社,成功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让舞蹈社团成为一个促进师生交流、学生交往的便捷平台,大家在互相学习传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团队组织建设能力,在建立良好的校友情谊之下,促进了校园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舞蹈美育活动与展演

(一)日常校园舞蹈表演

“校园舞蹈演出、比赛等课外活动具有美育的性质,它是课堂艺术教学成果的展示,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当按照美育的理念来组织。”⑥就我校而言,日常校园舞蹈表演主要分为校园舞蹈大赛、校园运动会舞蹈表演、舞蹈月末音乐会、校园快闪活动等形式。

为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给广大热爱舞蹈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2016年5月,我校在河西校区体育馆举办“梦想青春,舞动校园”第一届校园舞蹈大赛,遵循“人人参与”的宗旨,设置的舞种有:民族民间舞组、现当代组、流行组,舞蹈种类丰富,采取群舞表演形式呈现。初赛被成功挑选入围的舞蹈作品,各参赛项目负责人员需提前将自己组别的节目以视屏的方式上传选送单位,挑选合格的参赛作品,方能获得参与本次舞蹈大赛的正式演出机会。本次大赛采取百分制,由本校专业舞蹈教师宋丽莎、洪李莉及特邀评委浙江省艺校的舞蹈专业教师作为赛事评委。大赛评分标准为:(1)动作编排及技术运用占30%;(2)舞蹈表现力及感染力占20%;(3)舞蹈创意和音乐服装各占10%;(4)思想感情占30%。笔者所在的团队以一支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群舞《飞》荣获本次大赛的二等奖。

近年来,快闪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美育中方兴未艾。我校的快闪活动大多以社团舞蹈表演或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唱表演的形式出现。今年“三八”妇女节,艺术学院音乐系策划了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活动地点在河西食堂广场,首先以一支节奏鲜明的红绸鼓舞拉开了序幕,节奏鲜明的锣鼓声让人群立马聚集了起来,紧接着由小提琴与萨克斯合奏的《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汩汩流出,与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形成了鲜明对比,让络绎不绝经过食堂门前的学生停下了脚步,融入音乐的氛围。在器乐演奏之后,由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主科师生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由舞蹈主科学生现场演绎的一支青春活力集体舞,将整场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快闪活动的最后,打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完美地揭示出本次快闪活动的主题,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追梦情怀,为同学创造更好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培根铸魂,建设青春文理校园。

(二)专业舞蹈艺术展演

高校舞蹈美育工作应当重视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绍兴作为鲁迅故里,“我的乡愁”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音乐会,是由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广播电视台、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等联合举办的绍兴文化主题音乐会,所有作品都是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和人物为线索,以十余种绍兴戏曲音乐为基调,表达那一脉温润、浓郁的乡愁,进一步弘扬了绍兴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了绍兴地方戏曲音乐。音乐会伊始,由绍兴文理学院音乐系带来的诗歌朗诵《我的乡愁》拉开帷幕,身穿一袭白色汉唐长裙的文理学子根据“我的乡愁”自主创作的舞蹈作品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舞蹈成为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舞蹈演员通过形象化的肢体语言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鲁迅先生的距离,加深对鲁迅生活的理解,深切感受郁结与鲁迅内心浓浓“乡愁”之意。随后,《老酒谣》《三味早读》《咸亨调》《茴香豆》《看社戏》等极具绍兴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陆续登场。据《绍兴晚报》报道,“这些作品将成为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开展乡土特色音乐教学的重要教材”。⑦

我校还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吸引专业舞蹈团体登上我校舞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传播舞蹈美育理念。2015年12月,高雅艺术进校园“刘福洋舞台先锋剧场《生命·舞迹》”在月明音乐楼上演,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的演员以“生命·起源”为引,通过追溯、交集、对抗、轮回、传承和自由的舞蹈情绪,升华出源于生命本体的心路感怀。刘福洋舞台先锋剧场,以积极向上的核心立意和全新视觉的舞蹈语汇表达对生命的人本思考、对生活的激情向往及对情感的青春律动。本次舞蹈专场演出加入许多现代舞的元素,演出中现代舞的张力和民族舞的韵律结合,为我校舞蹈美育工作提供了样本和示范。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②孙慧佳:《舞蹈美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③贾安林:《中外舞蹈精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④郑丹蘅:《排舞》,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页。

⑤孙慧佳:《舞蹈美育教程》,第55页。

⑥孙慧佳:《舞蹈美育教程》,第55页。

⑦《“我的乡愁”音乐会昨在绍兴举行》,《绍兴晚报》2016年10月31日A02版。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绍兴美育
绍兴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绍兴大闯关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黑夜的献诗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