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青县金牛镇觉道庄中心小学,河北 青县 062650)
小学数学不同于语文,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数学课在普遍认知里比较枯燥,都是方程和共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进通过变换形式,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教师。学生需要提前备课,把想要在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做规划。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悉心倾听和观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观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查缺补漏,为以后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逐步转变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抄写公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离理想,学生们往往一耳朵进一耳朵出。老师讲的都会,一做题都不对。通过师生互动,角色互换,加强数学课堂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游戏可以很好的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有限时间输出最多知识。数学课堂上可以引进一些小游戏,如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让其他一组的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售卖学生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其他组的学生则分为几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能够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重的东西。
这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人民币换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重量的换算,一举两得,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行修改。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带好相应的道具,保证游戏教学的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游戏,数学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问题点,总结学生表现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针对性训练,达到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大脑在不断地发展和吸收外界新鲜资源和知识。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成长特征,通过动手参与课堂学习,激活大脑思维。
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强和小丽还有小芳三个人,一共做了12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有多少种可能的答案。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列出所有可能。通过自己动手列举,得到最终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实践应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化的角度有效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作业设计,同桌互相交换,做题训练,分别打分,在把错的问题进行汇总。出题者作为教师方给出问题解答及点播。通过这样的一整套流程下来,比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效率更高,完成度更好。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方便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小到买东西算算账,大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原理。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在“千克和克”的学习中,教师提前让学生每人带1~2个水果(品种不限)过来,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电子秤,让每位学生自己称一下自己所带的水果的重量,也可以按小组称一下每个小组水果的总重量,甚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虽然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乱”,但我相信学生的收获必定是常规课堂无法比拟的。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加减乘除的运算时可与学生买玩具,买学习用具等生活常识结合。我让学生自己买篮球,充分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能是一知半解,自然就不能学以致用。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加入到学生喜欢的情景中去,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大为改观,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以致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布置趣味性作业,加入游戏元素,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