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艳
(贵州省习水县第四小学,贵州 遵义 564600)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常会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笔者比较重视对学生错题成因的分析,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接下来,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加上有的学生习惯性差,往往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抄错数字、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错误,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要么急于求成,只想一气呵成,要么左顾右盼或一边计算一边搞小动作等,不能冷静地审题,缺乏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不能细心地进行计算和验算,最后造成计算错误[1]。
一是口算不熟练,造成简单的口算出错:如10-0.09=9.01,35×20=600,1.4-0.8=0.4,0.72÷0.6=12,3-1/3=2/3;二是四则运算顺序混乱造成
计算出错:如892-462÷6=430÷6;三是笔算竖式书写不严谨,如数位未对齐,抄错数,漏写得数等;四是估算只想着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只想着整除,忽视了如何去估一个数,如:359÷8=400。
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如受0与任何数相加仍等于这个数的影响,所以造成9×0=9的错误;受25×4=100的影响,所以导致24×5=100的错误;受整除的影响,造成35-15÷5=4,15×3÷15×3=1。
算理不理解,没有形成简便计算的技能技巧。学生不但能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但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形式,而没有形成技能,所以也会发生计算的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克服心理因素障碍、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正确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读、二看、三想、四算”的良好习惯:“读”是认真读题,“看”是看清数据、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想”是想清计算方法和顺序,“算”是按想的思路进行认真计算[2]。二是认真书写习惯。书写无错是计算正确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抄题还是脱式计算,教师均严格要求学生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洁净。即使草稿也要求字迹清晰,每完成一个计算步骤要“回头”仔细校对,证实自己抄写、计算正确后再继续下一步运算。三是仔细验算习惯。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对验算重要性的认识,使检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或听算等多种形式训练,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幻灯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教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限时小测竞赛”、“有奖速算”、“计算擂台赛”等专项心理素质训练,以达到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保持更大的专注和投入,增强学生正确计算的自信心。
学生作业或试卷中计算出现了错误,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共性的计算错误,教师可以集体分析和纠正,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课堂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的习惯,并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察看,以防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在教学中,要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了练习的必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当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例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3];针对性训练(目的是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目的是通过强化记忆牢记常用计算数值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乘积、分母是2.4.5.8.10的最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手段要多种:如:借用多媒体;借用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自制计算卡片、计数器、扑克牌等)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