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芳荣
(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镇金九小学,湖北 嘉鱼 437215)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阅读训练中如何唤醒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自学是学生独立地、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对自学往往摸不着门道,尤其是自学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常使他们丧失信心,对自学望而生畏。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始终注意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前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展示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创设问题的情境,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根据教材利于学生自学的编排体系,在教学每组课文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每组教材的组成及每组教材的训练项目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导读要求,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精读课文是探索阅读方法的主战场,略读课文则是自主阅读的训练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通过展示威尼斯风光的录像、图片,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展示有关战争的音视频资料及文字资料,加深的课文内容和情感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旨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向学生提问:“玻璃,同学们司空见惯的东西,题目中加上新型,那么,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你们知道这些新型玻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吗?”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一语道破了预习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预习环节,强化指导训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看、查、读、摘、想。看就是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了解内容;查就是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子读音,生词的解释,搜集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对长课文可选片断朗读;摘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想一想课文的特点、优点、难点、疑点。
预习题目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预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这一中心句的意思,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预习《将相和》一文时,可提出如下要求:弄清“将”、“相”分别指谁?课文的几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中的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弄清内容及人物间的关系,为理解中心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2)在每节课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不少学生提出:鱼是在水里游的,为什么课文中说鱼游到了纸上?教师可启发学生读书找答案。(3)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思考,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回到乡下吗?为什么?学生又积极思考,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回乡下,他是否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的讨论,学生经历一个“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定势,有创新、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机会就愈来愈大,从而创设了自学的良好氛围。
学生自学感到最难的问题是怎么选择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悟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除重视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和预习课文的方法外,教师应力求构建良好的多重对话环境,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教师、文本的多边对话和谐统一。如教学“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课例,可采用“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每句之间的联系→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提炼主要意思”的步骤,鼓励学生应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尝试。
此外,还要重视课外拓展阅读,课文学完后,进行相应内容的延展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可读一读《水浒传》的其他故事。学习了《窃读记》,可读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城南旧事》等,也可搜集一些爱读书的典型故事来读一读。扩大阅读量,重视积累,背诵规定篇目的诗文,培养语感。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启示学生悟法、用法,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