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
(富顺县兜山镇中心小学校,四川 富顺 643221)
数学概念实际上是一种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属性不同,有本质以及非本质的区别。所以数学概念要求我们抓住一个事物的本质,才能够了解这个事物才能讲清楚,讲明白。
教师在开始课堂之前可以引入一个小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思考。之后就可以引出概念知识了。例如我们在学习倍的认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其中有很多的数学概念,例如除数、被除数,有余数除法等等。光是听名字和标题就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描述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转换方式,提问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小熊妈妈带了12个坚果。小熊爸爸带了16个坚果。他们有五个孩子,应该怎样分配才是最公平的呢?这过程中一共有28个坚果。所以被分配的是这些坚果,我们把它们看作被除数。而有五个熊宝宝,坚果要分给他们,所以他们是除数。这样了解起来就更加的清晰简单了。而且小学生在下次用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够自己带入情景,从而对知识点了解的更加的透彻。趣味化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教师要多寻找一些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能够看到的东西,之后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转换为生活实际案例。或者是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对模型或者教具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了解具体的表现。例如: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时可分别拿出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具(纸张),让学生来比较。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它们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它们的四条边怎样呢?”之后就能够得出结论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对边是相等的。这样学生就能有最基本的认知从而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例如比较常见的课本长方体的模具等等。让他们再初步感知的过程中了解长方体的大致形状。之后再从实际的物体过渡到几何图形,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总结出长方体的概念。那就是有六个面,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等。这样在抽象认知的基础上就会变得更加的形象理解起来也更方便。
要尽可能地把数学内容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建立一个生活体验情景。这样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就能够被激发出来,他们对数学有全新的认知,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数学元素。而且这些内容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我们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一个故事。一个苹果小明小红小兰,三个人用三种方式来切。一个人切出四分之一,一个人切出四分之二,一个人切出五分之三,哪种方式切的苹果最大?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的回答问题,虽然说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对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呢?
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一个买卖物品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不同的角色进行物品的买卖。之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面值的纸币。以及这些纸币不同的价值大小能够买什么东西。之后就可以开展小组活动了。每个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必须要确保有五元钱的文具盒。五角钱的铅笔,以及一角钱的橡皮筋。用自己手中的钱单独购买一件物品,需要多少钱?如果购买两个不同的物品,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购买一支铅笔的钱能够买多少根橡皮筋?哪种方式购买出来的商品是整数呢?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思考或者是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来解决。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要得到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这样能够增添他们的自信心。这些问题也能够把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活动。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要对知识点的概念内容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之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制作一个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我们以三角形这个知识点为例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个特点。之后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例如我们比较常见的红领巾,电视接收塔等等。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具体定义。也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实验利用木棍胶水搭成一个三角形的木架。在扭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之后搭成一个四边形的木架继续扭动,然后观察。之后在四边形木架上放置一根木条,连接一对顶点。学生就能够发现四边形被分割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就无法扭动四边形了。学生也能够了解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这种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兼顾知识内在联系,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年龄特征,营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数学能力发展,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