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静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三中学, 河北 廊坊 065000)
“下水”教学建立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基础上,教师制定适度的学习任务,师生共同理解文本,高效地完成。目前语文课堂内耗过多,又收效甚微,学生对语文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心生厌倦,致使语文教学成绩不理想。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力图打破语文学科的低效运转,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应有的角色定位:先做准学生,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其次做学生的同龄人,平等对话、彼此交流。最后做老师,传道解惑。
第六代人、第七代人之间的同代影响很深远,父母长辈的隔代教育间接而低效。作为教师,我们无法也不能用同代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我们可以削弱隔代影响对学生的后摄影响。
教师通过攀爬带动学生爬上梯子,“下水”引领、逼迫、鼓励教师被动或主动处处做示范,使学生做的更好。
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与探索,课题组初步形成了“语文下水教学”课堂模式:“任务自学,合作提升”。具体为:
任务自学: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学生个体学习。
合作提升: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师生全班拓展提升。
合作: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就考虑到难度的问题,小组谈论,充分开发思维后,学生最后仍然需要独立完成作品。
提升:主要是小组内评选后全班展示。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和渴望,对学习有兴趣,所以说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思维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且应遵循从浅到深的原 则。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的第一个任务大多依据课文,仅涉及课文的基本内容,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都能完成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达到教师备课的预期,取决于教师任务的合理性、适合性。我们通多反复的实践,总结出学习任务的设置有具体要求:数量以2-3个为宜,多涉及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述要当、通俗,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提示。这样的任务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避免应付了事。同时又兼顾难度,对语文能力弱的同学不做硬性要求,仅要求完成划分情节和概括主要内容。而对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拟写章回目录是个不小的挑战,也避免他们感到学习任务过于简单,产生懈怠心理。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知识来源庞杂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情,所设置的任务要足以吸引他们,教师把自己变为学生,尽量站在学生的思维水平思考学生所关注的。
课堂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有难度的任务需要教师全班集体指导,教师在课堂巡视时,可对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完成。
教师在课堂实施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各组下达的是总任务,每个任务分到组里又层次分明,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完成的任务难度略有区别。
2.明确任务内容。我们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训练点细分成不同的任务,将语文知识包装在任务里。
3.明确任务要求,给予适当提示。例如,在这个小任务中,组长如何分配组员,不同的水平的学生应该把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教师设置任务时,就考虑到个别任务相对有难度,更多的涉及到语文表达、写作、思维、想象等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素质。小组内一定有个别学生完不成任务,需要小组内讨论,互助才能完成。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生对大部分知识已了然于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的讲课不仅要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还要考虑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本部分知识难度较大,不能达到人人都会,所以这部分知识只要求班上的中上游以上学生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浓了,课堂上举手提问的同学多了,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与日俱增,学生的作品日渐丰富。
因为课堂场景设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容易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阅读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讨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设置的学习场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任务性语文教学模式是下水教学的实践,能够充分发挥任务性学习的优势,能让学生保持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