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问题巧设计

2019-01-13 09:59李雨陈彩芝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课堂教学

李雨 陈彩芝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徽 灵璧 234200)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教师做没有必要的提问,则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问题的巧妙设计,积极探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高中历史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巧在哪些方面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味成功与失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时,在展示《乔的微笑》这幅经典图片时,设计问题:“乔冠华为什么会露出如此灿烂的笑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引导,最终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外交形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从而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一目“五四风雷”时,我在讲述完“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之后,提问:“你知道这两组数字有着什么样的含意吗?”这样的悬念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再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甲设计的问题是:“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签订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多少银两?”“抗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而教师乙设计的问题却是:“19世纪日本跟中国打了一仗(甲午战争),20世纪日本又跟中国打了一场(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开战,你认为会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赢的几率有多大?如果输,会输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教师甲的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只停留在解释和阐明这两个层面上,而没有提升到应用、洞察的层面上来。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学习兴趣将会受到限制。那么,如何使我们设计的问题激发兴趣呢?——不直接提出问题。直接而又正面地提出问题,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不直接提出问题,则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学习“清朝灭亡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袁世凯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的?”而我则设计为:“孙中山奋斗了十几年才建立起中华民国,可胜利果实却落到袁世凯手中,这是为什么?”由于改变了问法,就使其中包含着多种诱答因素,因而学生讨论热烈,学生的思维极大地得到调动。

二、问题设计要适量

历史课程标准对每一章节的教学三维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问题设计就要尽可能围绕每节课的重点或难点知识,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力求有针对性,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要坚决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提、乱问。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太多,就不能力求突破一个重点或者一个难点,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是,也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一堂课仅仅45分钟,设计的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应付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及课堂标准准确理解、充分掌握,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内容的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提问,也不能满堂灌。例如,讲到工业革命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问题设计就比较适量,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标准对师生的共同要求。

三、问题设计要适中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 只有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去思考,才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学生的学习也才有动力。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而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教师就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例如,我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中国和英国相隔甚远,英国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中国来发动战争?2.如果当时没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是否会发生?3.如果当时清政府不撤换林则徐,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难度适中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全面掌握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四、问题设计要抓重点、难点和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历史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巧妙设计问题,有目的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设计课堂问题抓住了重难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只要能逐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如讲到“洋务运动”时,其重点内容有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对洋务运动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例如,讲完“大革命失败”问题后,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革命的最后由国民党而不是由共产党掌握领导权就说大革命失败了呢?”“蒋介石说他领导的国民革命没失败,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这种逆向思维和提问对学生有极强烈的吸引力,探讨了这一问题,也就达到本课的难点目标之一 ——如何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含义?

再如,我在讲授必修二第10 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导入新课后,设计的问题如下:教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清政府放宽了投资设厂的限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实行有利政策。教师:为什么其发展只能是短暂的?学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下主要从事轻工业,无资金、技术、规模;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时局动荡战争因素;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这样,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替换,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历史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巧妙的设计问题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而巧妙的问题设计,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够极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