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俊云
(袁州区寨下中心小学,江西 宜春 336000)
所谓“有效”,就是指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之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成绩和素养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提升或发展[1]。而对于“情境”的定义,早在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作者戴维·H·乔纳森(美国)就曾经这样说道:“所谓情境,就是指将学习者所熟悉的事物作为参考物,让学习者将即将学习或即将探索的对象与自身的经验阅历相结合,并引导学习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所学事物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情境”的创设理解为“氛围”的营造,在情境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加自主的发散自己的思维意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并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经验阅历对认知对象形成具体、形象的理解。然而,学习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而为的,不合理的教学情境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为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那么所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将会是“走调”的,甚至是“变味”的,无法发挥出情境创设的积极促进意义和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极力避免这种错误的情境创设现象出现。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仍是处于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在感知方面带有强烈的随意色彩和情绪化特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图形教学等等,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并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生动逼真、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抓住小学生的目光,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让小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2]。利用有效的情境创设,小学生通过切身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摸一摸、画一画以及分一分等形式的活动环节中,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和内涵所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探索问题的设置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索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2+47 〇47、78-8 〇78 、54-30 〇34 等之类的填空题,要求学生在“〇”内正确的填写上>、<或=,这类填空题看似平平无奇,但是教师如若可以在深入研读教材之后合理的利用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这一方式,引导小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换一种解题思路的话,那么往往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曾经著书言道:“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在小学生参与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操作环节的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十的分与合》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同桌为一组进行分组,并向每组发放十根小木棒,让同桌之间对这十根木棒进行自由分合,并分别记录下所得数据。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帮助小学生对十的分成产生了进一步的感性认知,同时对于那些对十的分成掌握情况不理想的小学生而言,通过同桌之间的互相协作和交流,得出更多的分成方式,也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和灵感,汲取他人的优秀解题经验。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当尽可能的做到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是那么遥远,而是来源于生活且融于生活[3]。数字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数学的应用也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一定难度的数学内涵,那么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生动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小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学习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去,促进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