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 银川 750002)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学习者认知规律,对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进行针对性讲解的数字化资源。高中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差异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等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作用浅做探究。
我校学生面向宁夏多个区县招生,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所学信息技术内容不一,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具有差异化。在课堂中如果给所有学生都讲授同样的内容,但有的学生早已接触过所学习内容,而不得不在学习,这部分学生会表现出没有耐心,不愿意听课,慢慢也会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兴趣。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下发进阶内容的微课,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新内容,扩展知识范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图形、图像的加工时,一部分学生在高中之前已经学习过Photoshop软件,对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都已会,这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Photoshop的进阶内容,如蒙版、通道、滤镜等内容,提高学生使用Photoshop处理图形图像的能力。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不好,在完成作业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再学习,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学习内容,也为后续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微课为学生差异化学习搭建了平台,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学习不同内容的可能,让优秀的学生也有提升的空间,让学困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实现了学生虽不在同一学习起点,但可以一起进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无限的。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带领学生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完成上机练习等,一节课时间就会非常紧。通过微课,学生可以课前预习学习内容,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答疑解惑,完成作业,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形成系统性的体系。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时,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文本信息加工的工具有哪些,这些工具的特点以及优缺点等,然后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以及如何来对文本信息加工,与学生一起探究信息加工的要领,掌握文本信息加工方法,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
通过微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使用文本加工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到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的乐趣,在讨论中学习,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微课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教学。课堂中不在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技能,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探讨。让学生不在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技能,融入更多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承载了更多的无限探究。
高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学习,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选择想学习的内容,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想学习的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由“已知”走向“未知”,对知识更深层次的学习。而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因为时间的有限,所以只会选择一本选修课本学习,如我校选择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而有的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就可以通过微课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内容。在比如学习Photoshop时,有学生对扣取图片的方法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对修复图片感兴趣,通过微课学习相关内容,就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微课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个性化学习的桥梁,通过微课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微课既有效弥补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新方式,微课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课外延伸的最好载体。
张一春教授说:“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1】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行为习惯上也更趋稳定成熟,心理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认知系统。面对学习,已能自主的获取信息,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对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实现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地用分析、探究、质疑、实践、创造等方法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的讲授练模式。如在微课中学习使用搜索引擎技巧获取信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学习新内容,与使用搜索引擎方法相结合,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有实践、有质疑、有收获。
微课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律、自学、自立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恰当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深入学习,提升学生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