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赵宵男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时代地理教育进入人类发展新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地理教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也为中学地理课堂带来新机遇和挑战。整体看来,地理核心素养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以及深远的意义。
我们传统的地理教育目标过于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反倒成了辅助,结果就导致教师过分强化知识的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与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要求也是愈来愈高。这种要求在高中阶段体现得较为明显,高中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阶段,地理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地理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格外重要。以此为基点,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实现了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科学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人口资源观、全球意识等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征,在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同时,全面、动态地去认识事物或现象,在此地理学科也要加强与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中之重。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综合思维层面的要求不单单是多种思维能力的机械叠加,而是一种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学生经过信息的提取、整合、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使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故课堂中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激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地理世界的奥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思维从二维到三维思维的转变。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实验、调查、发现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学生想要具有较高品质的地理实践力,需要以地理学科本身为基础,以实践行为作为根本,综合多种因素及素养共同融合、相互促进而成。在地理教育中,一所学校想要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做到竭尽完美,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项目,同时要兼顾项目的实施时间、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自然地理知识渗透等诸多因素。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要自觉主动去开发地理实践资源,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地理实践基地,逐渐建立较完善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体系,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重在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探索,通过情境创设,结合实际生活片段,引导学生提出个性化见解,使学生在充分的地理实践中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极、自由,形成全面、完整、多元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区域认知”,对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指出地理科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区域认知,这无疑将“区域认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认知意味着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的方法,并能够分析具体地理区域的认知内容,自觉发现区域的一些地理事物、现象及地理规律等,并尝试去解决该区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人与自然间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特点。目前,区域背景知识的缺乏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阻碍,对区域认知理论认识不足则会导致教师选择的区域案例典型性不足,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区域认知能力相关知识,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区域认知的知识,使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区域认知方法,提高区域认知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地理教育改革和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深入推进,实现了传统三维目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转变,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于学生在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明确了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一些学习能力和品质。地理核心素养也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最新要求,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到地理实践力,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如何去学知识,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的地理思维、能力、品格,以满足新时代对于“新人”的要求,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