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海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詹天佑小学,江西 上饶 333200)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卸下学生的包袱,给他们减负呢?巧妙设计数学作业成为老师们考虑的聚焦问题?数学作业是促进学生巩固与运用知识的主要训练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当前大部分教师作业布置的形式仍然是“课本某页某题”或“练习册某页某题”等,这些形式单一、未经优化设计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巧妙设计数学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作业要少而精。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每当教师留作业很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去做作业,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老师每天只留一、两道题,学生会高高兴兴地去认真完成。这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要使作业有适度的综合性,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例如,学完“长方体表面积”,可以设计家庭作业: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4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看谁列的算式最多?这样题量虽少,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势必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再提出一个问题:您能给家中的长方体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吗?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马上会进入思考,并且会进行大量的操作,这个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表面积,降低了对概念理解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传统作业的“一刀切”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设计出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的“自助餐”中自主选择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人人能动手,人人能成功的目的。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后,我设计了一组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两个条件来完成:在一个圆柱体中,底面积是45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底面直径是9厘米,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对照自己的选择,完成了不同的问题。优生全部完成并做对后,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成一部分的同学,鼓励他“能做其他题吗?”“再做对一道可加分!”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训练中“拔一拔”,各有所得,获得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了,才有深入学习的欲望,而且小学生本来就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我们必须做到作业富有趣味性,让学生觉得做作业并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比如,在学习了有关“数的整除”之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小红家的座机号码是七位数,可根据以下提示,准确猜出座机的电话号码:第一位数字:在自然数中,是最小的质数;第二位数字:6的最小倍数;第三位数字:最小的自然数;第四位数字:2和3的最小公倍数;第五位数字:在自然数中,是最小的合数;第六位数字:5的最大因数;第七位数字:在自然数中,是最小的奇数。这一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中。
传统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新课程作业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答案有了一定的开放性。这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内容要有实效性,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操作、演示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设计的习题是:一根铁丝长28厘米,请将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共有几种围法?哪一种面积最大?又如,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今天妈妈拿了20元钱去派拉朦超市买菜,超市内的西红柿4元、茄子2元、蘑菇7元、豆角6元、黄瓜5元、香菜2元,妈妈能买回哪几种菜回来?像这样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不仅避免了计算的枯燥,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锻炼学生求异、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善于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才能使课堂、课外融为一体,可以积累大量愉快而丰富的经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讲求实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设计出精练化、层次化、趣味化、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学到知识,在作业中提高技能,在作业中发展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学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