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主线的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

2019-01-13 19:05李家祥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格局主线全球化

李家祥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387)

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贡献特别是经验,以进一步坚定和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从研究对外开放理论的主线发展的视角就此做出初步思考。

1 前30年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的演进与特征

我国对外开放理论是一个包括众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其主线是指对外开放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基于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和实践任务变化而贯穿该时期的核心理念、思路及探讨重点。就主线的演进做出考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规律性的认识。为了深入分析新阶段的理论发展特点,首先回顾一下前30年的演进脉络。

从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界的研讨看,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线的演进,在改革开放的前三个10年间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第一个10年区间:必须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作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方针确定下来。随后,我国逐步打开了封闭的国门,突出体现在兴办经济特区、颁布中外合资企业法、对外贸易体制开始改革并不断深化、逐步扩大开放区域等。

由于对外开放处于开端阶段,自然会遇到很多观念上的束缚和阻力,也因刚刚打开国门并交了些学费,因此理论方面主要解决的是要不要开放和怎样迈出步伐问题,突出论证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以及开放初期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经济特区等方面相关问题。特别体现在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一时期首先提出了对外开放理论,并就其含义、必然性、原则、建立经济特区等做出了相当系统和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二大将“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进行了论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在继续强调闭关自守不能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的基础上,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党的十三大报告以肯定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前提,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阐述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经济学界在这一阶段集中力量就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进行了研究,有批判、有分析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和外债、外汇等理论,并结合实际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开放战略、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等方面的理论。尽管这一时期就如何实行开放做出不少思考,但总体上还属于伴随初始实践的起步探索,以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和怎样顺利迈出步伐构成这一时期探讨的基本思路。而且在理论层面上,顺利进行和扩大开放也是证明开放必要性的依据,建设经济特区等新事物的争论实质上仍体现了要不要开放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主线可以归结为“对外开放必要论”。

1.2 第二个10年区间:加快全方位经济开放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初步成效,也遇到80年代末的曲折。邓小平在90年代初的“南方谈话”中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90年代我国经济开放加大了力度并获得广泛推进。区域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扩散,外商投资领域扩大,外贸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标准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因中国对外开放而受益,但1997年爆发的牵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对经济开放存在安全问题给予了新的提示。

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要,理论层面在这一时期重点思考的是如何加快经济开放的问题。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就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部署强调了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明确要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行全方位开放。我国在国际上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地位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被积极推动。

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加快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引下,讨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体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思路,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深入论证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必要性、原则、应对思路及措施等问题。这些都体现出加快对外开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议题,此阶段的研究主线也可以概括为“加快对外开放论”。

1.3 第三个10年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跨世纪之际国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经济在引领世界。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并经历了过渡期的再出发,收获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挑战。从国外看,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与影响,中外贸易在一些领域和区域也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摩擦。从国内看,传统的以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制约,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状况需要尽快转变。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给深化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任务。

这一时期理论层面要解决的重点转向了如何提高开放的水平与效益问题。因为在基本弄清要不要和如何加快开放的大思路后,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必然要从重规模扩展转向重效益、讲质量、上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党的十五大报告已初步论及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1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对外开放部分的题目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在对外开放部分继续强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2]。

经济学界在跨世纪之际和新世纪初期以更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突出体现在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及其应对、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开放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战略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增长方式、服务贸易发展与服务外包、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化经营、“世界工厂”与新兴工业化道路、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升值、正确看待民族经济的保护与发展、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3-10]。这些都围绕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并深化了此方面理论认识,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也是其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主线可以概括为“提高开放水平论”。

“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依次递进,相互融合,逐步深化,及时反映了国内外形势变化与发展需要,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近10年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的发展与创新

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四个10年区间之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有了新的变化与提升。

2.1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思路的提出

从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继续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时,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推动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还突出说明了建立自由贸易园(港)区的必要性与任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包括开放在内的五大理念。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2]。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为前提,在对外开放部分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标题作出阐述,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3]报告还突出说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指出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从这些阐述和部署可见,近10年中,党中央更为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个时期从实践到认识层面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已逐步转向并凝聚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认识发展不断深化的角度看,近10年期间的理论主线也可概括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论”。

在这一时期,经济学界在继续深入研究对外开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较多关注和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变化、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与自由贸易港、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投资与金融风险等重要问题[14-20]。近年来尤其就“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美经贸摩擦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问题与上一个10年研究的重点相比发生了不小变化,也凸现了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主线。

当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论”并不是对“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的否定,而是新形势下的提升,并且在新的高度上对其进一步肯定和融合。

2.2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研究主线的新背景与新特点

之所以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发生演变,主要是由于对外开放实践的背景与任务发生了趋向性重要变化。

(1)国外环境更为复杂

在改革开放的前两个10年间,必须开放和加快开放基本是从国内需要出发的,主要受国内影响。在第三个10年间,因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实践及其研究开始受到国际因素的较大影响,然而我们更多地还是将其视作外部条件,偏重基于国内思考如何提升开放水平。到了第四个10年,在国内外现状仍共同发生作用的同时,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许多重大变化。一是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在恰好进入第四个10年区间之际,2008年全球发生了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时间较长的后危机时期,世界发生深度调整,英国公投通过脱欧、美国新一届政府强化“美国优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推进等成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显著标志。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进一步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二是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者。作为世界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企图遏制中国发展,同样给我们带来许多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得已高度融入世界的中国的发展与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理论研究需要破解的难题也更多更复杂。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经济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快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必须审时度势,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2)国内发展更为需要

近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又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出经济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大新发展理念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度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提出以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和提升效率的新要求,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是我国高质量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3)国际地位更为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拥抱世界的姿态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成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贡献率多年超过30%。对外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随着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效,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形势变化并引起研究思路的调整来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特点突出体现如下。

(1)开放布局更为全面

一是开放区域布局广阔。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如西部开放成为新的重要支撑点,海南岛开放有了新部署。二是开放力度继续加大。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落地,后拓展为8个地区。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已首先落地海南岛。三是开放领域深度拓展。坚持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服务业特别是金融领域进一步放开准入条件。四是开放对象广泛扩大。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好结合。五是开放目标强化共赢。扩大开放的视角在推动我国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与世界同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重点途径更为突显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其作为对外开放升级版,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从开放地带看,以往主要是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借以辐射内地,现在侧重于我国西北部和南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将成为开放前沿,会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从开放对象看,以往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注重了中亚和东南亚的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三是从开放目标看,以往主要是推动国内大陆经济发展,现在既促进国内发展又带动亚洲发展,辐射非洲和东欧,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既体现经济合作的主线,又包含人文交流的内容,会有力支撑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营造对外开放的更好环境,有利于沿线国家共享合作和发展成果。四是从开放方式看,以往主要是引进来,引进国外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现在侧重的是走出去,通过推进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包括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和输出技术与设备,中外交流更加全面深入。这些新特点与面对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形势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外开放跨入新时代所决定的,可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成为这一时期和今后的重点开放举措,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生重要影响。

(3)推动方式更为主动

以往的开放举措主要是属于适应国际经贸交流的规则,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逐步与之接轨,从这种意义上说,带有某种被动性。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态势发生了变化,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历史需要中国肩负起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因此我国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扩大开放,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宣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举办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等,都是证明。

近10年对外开放的这些新的背景和特点成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进展的导源和推力,也大大充实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研究主线的新理论贡献

“全面开放新格局论”这一新的理论研讨主线推进了我国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深化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中国地位的认识

我国理论界自跨越世纪之时就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认识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任务所制约,更多地思考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我国如何适应和接轨。“全面开放新格局论”以经济全球化处于新的关口为前提,强调在全球化的发起推动方出现背离的新形势下必须予以坚持,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扩大开放,基本思路由对其适应进而扩展到推动乃至引领,使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开启了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特点、矛盾与应对等方面的新理论探索,从而升华了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认识。

(2)丰富了中国对外开放必然性的认识

“全面开放新格局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又面临新的重大挑战的背景下形成的。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不同思考与推测,我国不仅向世人宣告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提出了新的思路设计与重大举措。开放成为了新形势下新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与以往将国际环境基本作为外部因素来看待不同,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越来越与我国改革发展的内部变量紧密交织在一起,发挥着更为重大的影响作用。中国对外开放具有了更深刻的世界意义,我们已经基于新实践的发展理念与思路从新的视角论证了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要性,这就深化了扩大对外开放必然性的理论认知。

(3)拓展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不可回避的选择,从历史上看众多国家在经济开放中已经获益并积累了经验,中国在40年的开放历程中探索了自己的道路,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对外开放战略理论。如,在开放战略目标方面,以往扩大经济开放、提升水平主要是围绕着国内的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研讨既着眼于探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效益的规律,还需紧密关注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努力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在开放战略途径方面,以往在发展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办好经济特区、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思考,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研讨在继续予以深化的基础上作出全方位新探索,开辟了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新路径的研究。这些都将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特色道路的认识,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理论的新篇章。

3 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3.1 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线发展的主要启示

(1)研究主线发展的成效非常显著,“全面开放新格局论”的形成必将引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的发展

就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在四个10年中的主线如何概括可以讨论,但是这一理论思考重点在不同时期取得不同的研究成就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作为发展中的理论成果已经正确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破解难题、取得实效。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成效不仅证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而且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预示着继续顺应形势和符合客观规律提出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论”也会为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发挥引领功能,取得新的实效。我们应当树立自信,继续坚持扩大开放。

(2)研究主线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全面开放新格局论”的发展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

“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各个阶段的理论发展均来自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推动,并成为指导开放实践的理论。“全面开放新格局论”也在遵循这个规律,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发展阶段变化而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对外开放理论将坚持问题导向的思路,不断在破解新问题中进行创新。

(3)研究主线发展的方向依仗着科学理论指引,“全面开放新格局论”的继续发展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并取得实效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了正确方向。纵观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突破推行与加快对外开放的认识阻力到明确提升开放水平的路径,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面对新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意义重大的中国对外开放实践,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研究只有继续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够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此保证拨清迷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丰富自身,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4)研究主线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生新变化,“全面开放新格局论”的实践需要开阔国际视野

在改革开放前两个10年间,必须和加快对外开放的讨论基本是从国内需要出发的。第三个10年间,因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实践及其研究受到了国际因素较大影响,但更多地还是将其视作外部条件,仍偏重基于国内需要思考提升开放水平。第四个10年,在国内外因素仍共同发生作用的同时,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新时代,我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立意高远,认清复杂国际环境的长期性,将国内外因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思考。特别是谋划国内区域的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2 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研究需要继续创新

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我国加快对外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新时代的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也迎接多种挑战,当前应以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切入点就此做出深化和拓展。

(1)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

“全面开放新格局论”既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研究主线,因此也需要就此方面做出系统性的思考,这里涉及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涵与外延、环境与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目标与原则、途径与举措等。这些虽然属于基础理论,但是从学理上弄清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问题的基本认知,有益于明确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更好把握新阶段我国加快对外开放实践的脉搏,推进新形势下加快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应当看到,就此方面党的理论文献已经指明了认识方向和重大思路,但理论研究还处在始创阶段,需要继续下力量充实和升华。

其中特别要重视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必然性、特征、内在矛盾、发展趋向及其影响的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基本历经了三个阶段,从学理上弄清升级版,可以更好把握新阶段我国加快对外开放实践的脉搏,推进新形势下加快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践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储备性。

(2)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

“全面开放新格局论”是依据国内外新形势提出的,从指导应对挑战的角度看,既指明了方向,又有了良好开局。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许多认知还处在起步阶段。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已经确定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这将给对外开放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我国近期出台了许多力度颇大的扩大开放重要举措,将在金融等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迎来新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这些实践都尤其需要对外开放理论特别是“全面开放新格局论”的不断创新提供支撑。

(3)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

实现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的不断创新需要使用新的方法。在以往国际环境下对外开放理论研究主要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基于当今世界格局与我国开放任务的变化,很多重大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外交、历史、文化多个领域,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及其方法予以分析。“一带一路”建设遍及众多不同类型的国家,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最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为运用多学科理论考察对外开放问题提供了典范。以此为指导,运用多学科方法研究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主线,有利于提供富有科学性、学理性、前瞻性、可行性的特色支撑理论。

猜你喜欢
新格局主线全球化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8月汇市行情背后的三大主线
新旧全球化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数字主线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