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出发点,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为目标,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互渗透为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彰显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突出知识内涵,从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从根本上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孤立的现象,最终在高等教育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过硬的职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为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所需的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实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本文以天津职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为例,重点介绍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作用意义、实施路径以及改进措施。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在专业课程中硬性的加入一些与课程内容无甚关联的思政内容,而是要教师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讲授合理、自然、巧妙、系统的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大思政’观的具体体现。”这个“大思政”观的概念涵盖了所有课程思政的要素,包括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素,如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自信、社会主义法制、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民族情怀,敬业精神、攻坚克难、道德素养、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精神等。
语言与文化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英语背后所承载的异国文化,包括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但是在当今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中,师生双方均对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曲解和误读:一方面,英语教师尤其是有过在英美国家留学经历的教师,由于接触或生活在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中,容易产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样的盲目崇外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要突出能力本位和专技培养,加上总课时量的限制,英美文化这样的人文素质课不得不缩减课时甚至被取消,相关的英美文化内容主要依靠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碎片式的介绍和扁平式的讲解,导致学生普遍不能全面、立体的认识英美文化。而且由于欠缺对英美文化的批判式思维和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对比,认识不到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中的缺陷,甚至对其产生盲目崇拜,久而久之,对学生健康价值取向的形成逐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实施课程思政,一方面,可以倒逼英语教师坚定政治站位和文化立场,用冷静和批判的眼光看待英美文化,能够经受住全球化和多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并且明晰东西方文化差异,看到各自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内涵,使其能客观、全面、立体、辩证地认识和理解英美文化,摆脱对其认识的误区;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英语专业人才真正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纽带。
教师乃教育之本。实施课程思政对高职英语专业课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要求:一是,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等基本的思政要素要有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新时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政教学能力,能深刻认识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具有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的眼光与将其有机融合到教学中的能力,从而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最大化;三是,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要热爱学生,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最直观体现。
当前高职英语教师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对教师来说就是思政意识上的洗涤和净化,是对自身思政素质的培育和提高,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机遇和平台。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这个平台,对打造出一支思政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师德师风正的高职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倦怠、学习规划意识不足等缺点。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概莫能外。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长时期地持续学习与反复实践,如果在高职三年中,学生一直处在学习被动与倦怠的状态中,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不仅难有提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难以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最终学无所成,毕业后进入职场无法满足行业和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导致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低,从而违背了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初心和使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在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意识、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增加职场竞争力、提升就业满意度,反过来可以促进英语专业营造良好口碑,巩固专业地位,提高生源质量,最终实现高职英语专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是每一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从学校层面要求每个专业都要以修订课程标准为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具体修订内容有:在“教学目标”模块中添加“德育素质目标”一项,目标树立原则为“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全国思政会议精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在“课程安排内容”模块中,在已有的“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和要求”“实训设计”“教学手段”“参考学时”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项目,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新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块,其中包括“课程思政项目”“育人目标”和“培养手段”三个项目。这些新增内容将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以文字的形式固定在课程标准中,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纲领指南。按照学校要求,英语专业积极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在新增模块及项目中主动探索,填补原来课程标准中思政内容的空白,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为课程思政的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修订过程中,坚持课程标准的“学生主体性”原则。“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课程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课程思政从设计到落实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从项目、目标、手段到考核都必须切实可行,极力避免在课程思政上说大话、说空话、说官话。在此原则基础上充分利用英语课程的实用性与人文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教师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而有效提升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与修订课程标准同时进行的,就是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英语教研室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修订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料,参考自身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课程思政的性质和规律,制定出课程的德育目标,并进一步深刻挖掘思政要素。然后多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教师在会上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在各门课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厘清思路,明确方向。例如笔者在自己教授的综合英语(五)课程中,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设立了“培养良好人文素质”这个总的德育目标,并挖掘出“培养学生直面挑战、克难攻坚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工匠精神”“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等思政要素;其它课程也挖掘出了很多丰富的思政要素:例如商务英语课程中,设立了“能自觉贯彻我国对外经贸方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共同发展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等德育目标,并挖掘出“敬业精神”“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守时守约”“诚实诚信”等思政融入点;商务交际课程设立了“严守商业机密、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外事纪律,注意国格人格”“严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等德育目标,并挖掘出“积极奋进”“诚实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等思政要素;商务单证课程设立了“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质”这个总的德育目标,并挖掘出“遵纪守法”“责任意识”“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等思政要素。
上述这些课程的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实现无缝对接和自然融入,形成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实施时坚持学生主体为纲,教师引导为领、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原则,提升了学生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实现了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
任何一项活动欲要长久进行下去,并且持续实现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话,就必须以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也不例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主体责任,并颁布了《天津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从总体思路、建设内容、实施保障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与部署。特别是在实施保障方面,有以下三个重点措施:一是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教师行为规范,从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改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安排;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回归课堂、热爱教学、教书育人;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媒体手段,大力营造“处处有德育,时时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典型专业课程,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此外,《实施办法》还制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任务分解表,部署了“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案例库建设”以及“推广课程思政育人活动”三个大任务,每个任务又被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并明确了具体的任务内容、负责部门和完成时限,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提供了路线图,做到有据可依。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实施路径之外,学校还选派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骨干教师参加校内外的相关培训,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从“三全育人”的视角理解课程思政,强化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同频共振的课程思政理念。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建设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学校还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竞赛由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竞赛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分为专业赛(初赛)、二级学院赛(复赛)和学校赛(决赛),覆盖全校所有任课教师。参赛者需要针对2课时的教学单元内容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案例展示五部分内容,竞赛时间为15分钟。比赛重点考察以下方面: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入是否自然合理,竞赛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选题是否具有价值,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过程是否清晰以及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等。这些考察点为课程思政的实际实施指明了方向和思路。通过参加比赛,英语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对专业及学校建设课程思政经典范式、形成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起到了大力助推的作用。
当前英语专业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还是从现有的教材出发,结合教学单元或工作模块主题寻找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由于现有教材缺乏系统性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会导致思政要素在纵向上缺乏深度,呈现随意化、表面化,在横向上缺乏联系,呈现孤立化、碎片化,无法以整个英语专业或相关专业群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整体。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是课程思政之本,因此要开发新教材,在教材内容上要注重融入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可在每个单元中加入思政板块的内容,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思政元素和德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知识和价值理想形成有内在联系和严密逻辑的统一整体,弥补现有教材在思政内容方面的缺失,避免思政内容的随意化和表面化;二是英语专业所有课程之间的思政内容要统一步调、同频共振。要对所有课程中的思政模块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并统一协调,去除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思政内容,并进一步收集汇总典型案例,形成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使思政要素和专业知识一样,形成有系统、有步骤的教学过程,达到渐进性的教学效果,从而避免思政内容的孤立化和碎片化。此外,在期末考核的命题上,尤其是在阅读理解、英汉双语翻译以及写作等项目中,适当融入思政要素,从而对整学期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程度的检验作用。
当前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实施,形式相对单一,效果不尽人意。建议大力拓展除课堂以外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形式,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将其深度融合做成学习包,补充到线上的课程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作为课堂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二是利用第二课堂,包括英语社团活动和英语角等,通过精心设计,以更加灵活和生动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通过英语讨论或辩论,加入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内容,并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学生在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同时,深度吸取蕴含在其中的德育能量,提升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三是在学生的各类英语比赛中加入思政内容,例如一年一度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戏剧比赛等,命题时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如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英语文化的批判性审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及端正的学习态度等,使比赛不仅成为展现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舞台,同时也成为检验学生思政觉悟和提高学生辩证思考能力、人文知识素养和英语学习动力的平台;最后,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创业实践和就业指导中加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将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职场并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思政建设也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还缺乏有效地监管,对实施效果也缺乏科学地考核。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加强动态监管。首先从教学文件上进行监管,教师在学期初填写教学进程任务书时,要在每个单元中增加“思政内容”模块,具体到课时,重点描述思政元素的内容以及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点,这样就以书面的形式将本学期课程的思政内容固定下来,有据可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监督。建议学校督导组可以派专家进行随机听课,考察教师是否按照教学任务书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以及融入点和教学方法手段是否与教学任务书一致,并且认真记录,反馈给教师所在部门。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的随意随机现象。二是规范科学考核。考核可以分为过程考核、学期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形式。过程考核也可以通过专家随机听课以及教师互相听课的形式实现,重点考核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学期及年度考核由教师所在的二级学院实施,以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不同角度入手,结合二级学院制定的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参考过程考核中的专家反馈,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除了传授语言专业知识之外,同时承担着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培养综合人文素养以及普及正确价值引领等功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英语专业应首先“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自己的田”,然后与思政课程协调一致,与其他专业同频共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